企业经营是为了获取收益,收益在账面可以表现为利润表中的利润以及现金流量表中的净现金流。其中利润的一部分会通过股利支付的方式回报给股东,剩余部分会形成留存收益来支撑企业的后续发展。由此产生的股利支付率和利润留存率,可以用来衡量和评估企业未来的成长性。
但由于业务类型、拥有资源、内外部环境等方面的限制,企业通过经营能够获取的利润是有限的。如何将有限的利润进行合理分配,是企业管理层需要考虑的问题,一方面要能够满足股东的投资回报,另一方面则需要确保企业未来的发展。最终的分配结果,由股利支付率和利润留存率来体现,但两者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随着企业决策和面临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
01股利支付率和利润留存率,此消彼长的两个指标
股利支付率是企业支付给股东的股息与净利润之间的比率,留存收益率是指净利润扣除应发现金股利后的收益与净利润之间的比率。
股利和留存利润,相当于把企业经营产生的净利润按照不同的需求分为了两部分,股利支付率和利润留存率就是分别计算这两部分占净利润的比重,所以股利支付率与利润留存率之和等于1。
净利润的总数是一定的,分为股东的部分多了,留存利润就会减少,股利支付率上升的同时利润留存率下降。反之,当支付给股东的股利减少,而将大部分的净利润留存在企业中,进行投资或发展壮大现有业务,股利支付率就会降低,利润留存率增长。所以,这两个指标之间会有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不可能出现同方向的变化。
股利支付率由企业的股利政策决定,利润留存率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此消彼长意味着两种需求不能同时满足。企业管理层需要按照实际情况来进行决策,选择适当的股利政策,同时还要确保足够的利润留存在为业务发展提供支持,在内外两种需求之间寻找平衡点。一味地满足股东对于股利的要求,或是过度谨慎使用股利政策,将大量利润都留存在企业内部,这两种选择都是不可取的。
02来自企业内部的需求:企业要发展
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资源的支持,如果企业不考虑外部融资,只利用自有资源的开发和循环来支撑业务发展,那么决定企业未来发展空间的关键指标就是净利率和利润留存率。
净利率决定企业着企业的净利润总额,在净利率较低的情况下,及时收入大幅增长,可能也无法确保净利润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所以企业需要合理进行业务结构的设置,利用有限的资源获取更多的净利润。
在净利润确定的前提下,利润留存率的高低,代表有多少净利润不用发放给股东,能够留存在企业中用于扩展经营业务。利润留存率低,意味着大量的净利润被企业主动或被动地发放给股东,在净利润总额有限的情况下,企业为了维持发展可能需要去外部寻找其他支持。利润留存率较高,如果净利率也较高,企业的净利润总额较大,那么留存利润就能够进行各类投资、资本支出等,留存利润作为重要资源投入生产循环,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如果净利率较低,净利润总额较小,这时留存利润可能也无法满足发展需求,同样需要寻找外部支持。
留存利润能否满足业务扩展的需求,除去净利率和利润留存率的影响,还需要关注利润与资金的转化。利润表中所产生的净利润,虽然在账面显示为经营收益,但却未必能够带来相应的资金沉淀在企业的银行账户中。
举个简单的例子:由于行业竞争的加剧,为了争取客户合作,企业愿意给予客户至少一个月的付款账期,也就是当月的收入在次月才能有现金流入。而供应商议价能力较强,必须先付款才能发货,即当月成本在当月产生现金流出。除工资之外,剩余的费用基本都是在发生时付款。按照这样的情况,如果各月的收入以及利润水平较为平均,那么净利润和经营性现金净流量可能相差无几;但如果收入呈现增长趋势,那么净利润和经营性现金净流量的差异就会逐渐增大。因为现金流入是按照较低的上月收入,而现金流出基本是当月发生的成本费用,相比净利润的增长,只有少部分资金能够沉淀在银行账户中,供企业经营使用。
最理想的状况就是企业能够及时从客户处收回资金,同时不需要垫付大额的成本费用,企业经营有净利润的同时也会带来充裕的资金,业务的发展能够得到保障。比较糟糕的情况是,利润表中显示的盈利处于较高的水平,但利润并没有很好的转化为资金,大量的资金被客户和供应商无偿占用,导致企业资金紧张,想要扩大经营,就需要进行外部融资。
外部融资一般会采用债权融资或股权融资,无论是哪种融资方式,都会对股利支付率造成影响,进而影响留存利润。
03来自企业外部的需求:股东要收益
股东把钱投入到企业中,是期望企业未来能够给予一定的回报,这种回报通常以股利的形式体现。每年根据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股利政策,获取股利来进行投资成本的回收,可能会经历相对较长的投资回收期,也有部分股东会期望将投资回收期缩短,所以会在企业价值提升的时候将股权进行转让,获取投资成本与转让价格之间的差额作为收益,这类股东并不在股利支付率的讨论范围以内。
股利支付方式
企业支付股利,大体上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使用现金支付,另一种是使用股票支付。采用现金支付的方式,可以直接将现金发放给股东,但需要确保企业有足够的留存收益和现金储备以应对大笔的现金支出,这种方式属于发放现金股利。
也可以不直接支付现金,而是企业使用其他公司的有效证券或是本企业的应付票据、公司债券等代替现金进行支付,前者属于财产股利,后者属于负债股利,这两种股利支付方式并不常用。
使用股票发放股利,不会给企业带来资金压力,但会增加普通股流通数量,但由于每个股东都是等比例增加,并不会改变股东的持股比例,这种方式被称为股票股利。
只有现金股利才涉及股利支付率的计算,股票股利由于没有现金的流出,只是所有者权益内部变动,所以不会影响股利支付率这个指标。
股利支付率的影响因素
净利润:股利支付率同样会受到净利润的影响,企业经营没有净利润或净利润较低,即使想给股东支付股利,也是有心无力。
投资机会:当企业目前拥有很多投资机会可以进行选择时,管理层通常更倾向于将净利润留存在企业内部,用于投资来获取更多的收益。这时利润留存率通常较高,股利支付率可能只维持较低的比例,甚至与股东沟通不进行股利发放。如果企业的投资机会较少,净利润大量留存在企业内部也不能创造额外的收益,管理层就会倾向于将净利润更多地分配给股东,股利支付率会处于较高水平。
资本结构:净利润不仅决定着股东的收益,也是债权人能够顺利收回借款的保障。所以当企业存在大量的负债时,债权人通常更希望企业降低股利支付率,避免资金大量流入股东的口袋导致企业丧失偿债能力。
市场环境:企业经营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会影响管理层对于未来发展的战略规划,也会对业务的开展造成影响,这些影响最终会传递到股利支付率上。
行业特性: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行业特性,例如盈利水平、收入稳定性、客户需求的波动、风险高低等,这些行业特性也会对股利支付率造成影响。例如投资低风险的行业,股东可能不会要求高回报,而投资高风险的行业,股东要求的回报就会较高。
企业发展阶段: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管理层对于股利支付率的决策会存在较大的差别。初创企业需要大量资源来进行发展,所以会将净利润留存,可能不会进行股利支付,当发展进入成长期后,会制定定相应的股利政策,将部分净利润分配给股东,随着企业进入衰退期,业务开始收缩、投资机会变少,企业不再需要大量的利润留存,这时股利支付率就会大幅提升。
股东诉求:有时企业为了得到投资,会接受股东的一些强制性要求。例如采用对赌协议来设定企业未来一定期限内需要达到的收入或利润目标,如果完成需要支付相应比例的股利,如果未完成则需要进行股份回购等。
股利支付率需要企业综合考虑各类因素的影响后进行决策,具体的比例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影响因素的变化以及其他需要进行调整。但调整的同时需要关注股利变动向外界传递的信息,如果股利支付率过低,可能会令股东对企业能否持续经营产生疑虑,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股利政策对股利支付率的影响
企业常用的股利政策类型有四种:剩余股利政策、固定或持续增长股利政策、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
剩余股利政策是先确保留存利润能够满足企业再投资和业务发展的需求,如果有剩余再进行股利发放。这种政策下的股利支付率极不稳定的,每年都会变化,但有助于公司未来的发展。
固定或持续增长股利政策是每年按照固定金额发放股利,或者按照一定的金额或比例逐年增加股利金额,根据净利润的波动,股利支付率可能每年都会发生变化。由于确保股东每年都能够收到较为稳定的回报,这种政策有助于增强股东的信心,使其看好企业的发展潜力。
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意味着无论净利润怎样变动,股利支付率是一定的。将股东回报与净利润直接挂钩,经营获得的净利润多,股东拿到的股利也就随之增加,净利润少,股东可获得的回报也就降低。如果企业没有盈利,也就不必支付股利,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企业拥有足够的股利支付能力。
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可以理解为固定或增长股利政策与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的结合。设定一个保底基准,无论企业是否有盈利,股东都能够得到保底股利,只是相对较少。然后随着盈利水平的增长,股东可以获取一定比例的额外股利,这种股利政策适合盈利波动较大的企业。
除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之外,剩余的三种股利支付政策都会造成股利支付率在各年度的波动,需要关注波动是否对外传递出负面信息,以至于影响公众投资者对于企业经营情况的判断。
站在企业经营者的角度,股利支付率和利润留存率是经营者与投资者之间的博弈,双方都是处于自身考虑,经营者希望企业更好的发展,而部分投资者可能只想尽快将股权变现。由此产生的矛盾是对企业经营提出的挑战。
在不了解企业实际情况的时候,我们不能直接判定当前的股利支付率是否过高、利润留存比率是否合理。需要在获取关于企业未来的发展规划、投资计划、当前资源以及投资所需资源等信息后,综合股东的需求以及内外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才能得出相应的结论。
资料来源:漫谈财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