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咨询电话

151 0105 1188

企业所得税申报:如何区分“应纳税所得额”与“应纳税额”?

2024-11-18 08:21:52

浏览量

在企业所得税的申报过程中,你是否也曾被申报表中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税额”这两个术语搞得一头雾水?它们不仅名字相似,而且在计算和填报时也各有讲究。

1含义上的本质区别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税额”在含义上的本质区别。

image.png

应纳税所得额: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在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即为应纳税所得额。简单来说,它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经过调整后应纳税的利润额。

应纳税额:而应纳税额则是在应纳税所得额的基础上,乘以适用税率,并减除依法享受的税收优惠(如减免税额、抵免税额)后的余额。它代表了企业实际应缴纳的税款金额。

2计算公式上的不同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两个概念在计算公式上的区别。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公式:应纳税所得额 = 收入总额 - 不征税收入 - 免税收入 - 各项扣除 - 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要计算应纳税所得额,需要从企业的收入总额中扣除一系列不征税、免税、扣除项目和以前年度亏损。

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应纳税额 = 应纳税所得额 × 适用税率 - 减免税额 - 抵免税额

而应纳税额的计算,则是在应纳税所得额的基础上,乘以相应的税率,并减去企业依法享受的税收优惠。

3填报时的注意事项

在填报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时,对于“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税额”的填报也有不同的要求。

应纳税所得额的填报: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的公告》的规定,在《A100000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中,第23行“应纳税所得额”需要填报第19-20-21-22行金额的计算结果。如果计算结果为负数,则本行按0填报。

应纳税额的填报:同样地,在《A100000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中,第28行“应纳税额”需要填报第25-26-27行金额的计算结果。其中,第25行“应纳所得税额”是应纳税所得额乘以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后得到的金额。

小贴士:区分“应纳所得税额”

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还有一个容易与“应纳税额”混淆的概念——“应纳所得税额”。实际上,“应纳所得税额”就是应纳税所得额乘以企业所得税税率后的结果,它反映了企业在没有考虑税收优惠之前的应纳税款金额。而“应纳税额”则是在此基础上考虑了税收优惠后的实际应纳税款金额。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税额”虽然名字相似,但在含义、计算公式和填报要求上都有着明显的区别。只有准确理解和区分这两个概念,我们才能确保企业所得税申报的准确性和合规性。希望本文能帮助你更好地掌握这两个概念,让你的企业所得税申报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