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咨询电话

151 0105 1188

筛选有效信息,辅助经营决策

2025-03-17 08:30:43

浏览量

管理者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需要做出很多决策,决策的结果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需要大量信息作为决策的依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财务数据。

财务人员会搭建财务模型来对决策进行支持,由于财务数据类别和数量较多,需要对数据进行筛选,才能确保财务模型能够对决策起到支持作用。怎样筛选对决策有效的数据,就成为了决策的关键问题。

我们可以设置相关条件,对财务数据进行筛选,增强其有效性。

条件一:数据是否与决策相关

在筛选财务数据时,首先要考虑数据是否与经营决策相关。与决策相关的数据,会随着决策的调整而发生变化,这部分数据是在决策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信息;反之,无论决策怎样变动,数据都不会发生变化,这部分数据就是与决策无关的信息,过多考虑反而会影响判断。

例如企业为了节省成本,想要将不重要的子公司的财务工作外包,由代理记账公司进行会计核算和报税等工作。管理层想要判断外包是否真的为企业节省成本,需要哪些财务数据作为支持呢?

使用代理记账公司的服务,需要企业支付相关的服务费,如果不使用服务则不需要支付这笔费用,外包服务费是否会发生与需要决策的内容直接相关,这部分就属于决策相关信息。

而打算使用代理记账服务的子公司所聘用的财务人员,如果将其全部解聘,那么会为企业节省出这部分人员的人工成本,属于决策相关信息,当增加的外包服务费小于原有的人工成本时,决策就是可行的;但如果这部分人员继续留用,意味着外包服务并未使人工成本发生变化,这部分人工所对应的财务数据就变成了与决策无关的信息,决策导致的结果是企业的人工成本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一笔外包服务费。

所以对于财务数据是否与经营决策相关,需要从两者之间的变化关系来思考。特别是对于经营决策相关的成本费用,不能按照管理会计中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的划分,考察其与收入的关联性,成本费用与收入是否具有关联,并不代表其是否与经营决策有关系。

举个简单的例子,企业目前想要新增一家实体店,需要考虑店铺是否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新增的店铺会为企业带来新增收入,同时店铺也会产生相应的购货成本,这部分属于变动成本,同时也属于决策相关数据;维持店铺运营,需要支付房租、水电费等,还需要购买相应的固定资产、聘用店员,这些成本费用就需要逐项进行分析,考虑其是否与决策相关。店员的固定薪资是固定成本,但店员是新聘用的还是从其他店铺调职而来,会影响其与决策相关性的判断,同理,对于店内的固定资产,也需要按照这个逻辑进行考虑。

对于与经营决策相关的数据,需要在财务模型中列示,并且需要考虑全面,避免遗漏重要信息而导致财务模型与实际情况偏离,以致作出错误的决策。而对于经营决策无关的信息,则不需要提及,这样可以避免大量信息输出造成的对财务模型的理解困难,降低无关信息对于管理层判断的影响,同时也能够减少数据过多、工作量增加导致的人为错误、数据之间的逻辑错误等情况,提高财务模型信息的可靠程度。

如果信息可能对决策产生影响,但却又无法量化成数据进行展现,可以将这些信息单独进行列示,并且对风险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提示,更有助于管理层进行决策。

条件二:有效信息必是关于未来的

管理层需要的能够辅助经营决策的财务模型,是对于决策后可能造成的结果的财务预测。所以这就决定了财务模型中的有效信息,必然是对于未来的预测数据,而不是过去经营形成的财务数据的堆积。

假如企业想要进行生产线的改进,以便突破现有的产能限制,承接更多的订单。这时财务模型需要体现生产线改进后的数据信息,包括产品线改进带来的收入增长、改进产生的成本支出、增加的产品线维护费用、订单量增加部分所需要承担的直接和间接成本等。通过这些信息来对改进后生产线在寿命期限内为企业增加的收益,根据收益是否符合管理层要求、企业是否能够承担增加的资金压力等做出决策。

以上到的生产线改进决策相关的有效信息,均为改进后增加的数据,因为这些数据才是与决策相关的信息。生产线改进前的数据,是已经发生且无法改变的,无论生产线后续是否会改进,也无法更改已经发生的部分,这部分就属于沉没成本,不会对决策产生影响。

如果企业已经改进了生产线,但承接的订单量不足,导致产能出现剩余,管理层需要决策是将生产线剩余产能出租,还是想办法提升订单量来增加生产线的利用率。这种情况下,生产线改进的成本支出由于已经发生,成为了不可更改的历史数据,变为了沉没成本,此次决策便不需要考虑。

依据管理层对生产线剩余产能的两种设想,需要分别搭建财务模型进行收益预测。若考虑将剩余产能出租,则可以额外收取租金,但企业就无余力承接预计外的订单了;如果选择提升订单量,就可能需要聘用更多的销售人员、增加营销费用或销售折扣,带来收入增长的同时生产成本也会增加。将两者对比,评估出租与自用哪种方式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为管理层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对于未来的预测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之上的,由于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假设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变量,某些变量的波动性会较大。这时想要提高财务模型的支持力度,可能就需要针对某些变量进行敏感性分析。

例如在产能出现剩余的情况下,企业选择提升订单量来进行内部消化。订单量的提升并不能一蹴而就,至少需要挖掘客户、拓展客户、与客户谈判、敲定客户的时间,这个时间长短不定,且能够具体提升多少的订单量也不确定。可以将时间与订单量的提升百分比作为变量,分别计算不同变量组合的情况下能够为企业带来的收益。

历史数据与决策无关,并不意味着历史数据无用。因为财务预测的假设是基于历史数据的变化,结合当前的内外部环境以及管理层意向的发展方向建立的,历史数据的变化趋势会直接影响未来的数据。历史数据显示本月开始采购单价出现上涨,这种涨价在未来依然不可避免;本月流失了重要的客户,导致收入出现下降,这个客户不会在下个月马上回来继续合作;国际关系变化导致向海外采购原材料变得困难,而且成本超出预算,企业需要马上寻找替代品,那么对于未来的财务成本预测,就需要按照替代品的价格和品质进行测算。

所以与经营决策相关的财务数据必然是对于未来的预测数据,但预测不能是凭空臆想出来的,历史数据才是建立预测数据的地基,是与经营决策无关但又有用的信息,确保历史数据的准确才能提高预测数据的质量。

条件三:当出现多种决策选择时,信息口径的一致性

上面提到,企业管理层可能会对未来有多种设想,即使是用一种方案,变量的影响也会导致出现不同的预测结果。对于这类不唯一的选择,需要确保每种选择所涉及信息的口径一致。

企业想要开设新店铺,只是在店铺员工的聘用以及固定资产购买上出现分歧,考虑是利用现有资源还是增加新资源。基于管理层的需求,会出现两个财务模型,但对于店铺选址、基础建设、员工数量和结构、固定资产数量和要求等基础信息,应该确保在两个模型中使用一致的数据,这样才便于管理层进行比较。不能一个模型的店铺在东城,一个在西城;一个面积大,一个面积小。基础数据的差异将导致财务模型的结果无法作为决策参考,或是导致决策出现偏差。

口径一致也意味着数据之间的关联逻辑、归集原则等保持一致。产品线改良前后的收入确认原则需要一致;成本归集和核算原则需要一致;新聘用员工与老员工适用的职级、岗位标准、薪资结构等需要一致;生产线维护的工作标准一致;生产工序一致。如果基于内外部环境变化导致前后口径出现差异,例如会计政策调整、生产技术升级等,这种变化不会对历史数据产生影响,但需要根据这些变化来重新建立新的假设,使未来的财务预测更加贴合实际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一致需要确保的是两种方案的通用数据以及口径一致,并非要求所有数据保持一致。例如生产线改良前后的产能效率会发生变化,单位产品工时会在改良后缩短,改良方案中的产品工时就需要进行调整;如果不进行改良,产品工时则仍旧按照原有工时进行计算。

搭建财务模型最重要的就是进行信息的筛选,以经营决策的内容为核心寻找有效信息。这个过程既要求财务人员对业务具备一定的了解程度,这样才能理解经营决策的核心,依据决策内容来搭建财务模型的架构。同时也要求财务人员了解会计核算的规则以及财务相关数据的分布,知道能够从哪里找到想要的信息,将信息按照一定的逻辑填充到模型中。两者缺一不可,架构的缺失或扭曲会导致结果不可用,而数据的错误或是不合理,将造成结果的偏差,都会对管理层的判断产生影响。

对于欠缺模型搭建或不知道怎样进行信息筛选的财务人员,可以先收集与决策内容具有一定关联的所有信息,然后构建这些信息之间的关联性,据此寻找建立财务模型的思路。当具备一定经验后,在看到决策内容时就会在脑海中生成粗略的模型结构,在此之上进行调整即可得到想要的结果,但想要达到这个程度,需要对业务以及财务专业知识进行持续的学习和钻研,不断提升自身水平方可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