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情况的报表,其编制对于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详细介绍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
一、编制准备
明确编制目的:编制现金流量表的主要目的是为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企业一定会计期间内有关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信息,帮助使用者了解企业的获现能力和偿债能力等信息。收集相关资料:需要收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科目余额表以及相关的明细账簿等资料,这些资料是编制现金流量表的基础。
二、确定编制基础
选择编制方法: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有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直接法是通过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的总分类分别反映企业经营活动中的现金流入和流出,而间接法是从净利润出发,经过调整后得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采用直接法编报现金流量表,同时在附注中以间接法提供以净利润为基础调节得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信息。设定编制期间:通常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期间为一个月、一个季度或一年,企业应根据自身需求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编制期间。
三、划分现金流量活动类别
经营活动:是指企业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以外的所有交易和事项,如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等。投资活动:是指企业长期资产的购建和不包括在现金等价物范围内的投资及其处置活动,如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等。筹资活动:是指导致企业资本及债务规模和构成发生变化的活动,如吸收投资收到的现金,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等。
四、编制具体项目
(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公式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收入×(1+增值税税率)+利润表中其他业务收入+(应收票据期初余额-应收票据期末余额)+(应收账款期初余额-应收账款期末余额)+(预收账款期末余额-预收账款期初余额)-计提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期末余额。该项目反映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实际收到的现金,包括本期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以及前期销售和前期提供劳务的应收款项的收回,还包括本期预收账款的增加额,减去本期退回本期和前期销售的商品和前期提供劳务退回的款项。
收到的税费返还:公式为:收到的税费返还=(应收补贴款期初余额-应收补贴款期末余额)+补贴收入+所得税本期贷方发生额累计数。该项目反映企业收到返还的各种税费,如增值税、消费税、所得税等。
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公式为: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营业外收入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其他应收款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其他应付款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银行存款利息收入。该项目反映企业除上述各项目外,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如罚款收入、流动资产损失中由个人赔偿的现金收入等。
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公式为: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成本+(存货期末余额-存货期初余额)〕×(1+进项税税率)+其他业务支出(剔除税金)+(应付票据期初余额-应付票据期末余额)+(应付账款期初余额-应付账款期末余额)+(预付账款期末余额-预付账款期初余额)。该项目反映企业购买商品、接受劳务实际支付的现金,包括本期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以及本期支付前期购买商品、接受劳务的未付款项和本期预付款项。
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公式为: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应付工资”科目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数+“应付福利费”科目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数+管理费用中“养老保险金”、“待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成本及制造费用明细表中的“劳动保护费”。该项目反映企业实际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包括本期实际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奖金等各种薪酬。
支付的各项税费:公式为:支付的各项税费=“应交税金”各明细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数+“其他应交款”各明细账户借方数+“管理费用”中“税金”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数+“其他业务支出”中有关税金项目即:实际缴纳的各种税金和附加税,不包括进项税。该项目反映企业按规定支付的各种税费,包括本期发生并支付的税费,以及本期支付以前各期发生的税费和预交的税金。
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公式为: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营业外支出(剔除固定资产处置损失)+管理费用(剔除工资、福利费、劳动保险金、待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折旧、坏账准备或坏账损失、列入的各项税金等)+营业费用、成本及制造费用(剔除工资、福利费、劳动保险金、待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其他应收款本期借方发生额+其他应付款本期借方发生额。该项目反映企业除上述各项目外,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如罚款支出、支付的差旅费等。
(二)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公式为: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短期投资期初数-短期投资期末数)+(长期股权投资期初数-长期股权投资期末数)+(长期债权投资期初数-长期债权投资期末数)。该公式中,如期初数小于期末数,则在投资所支付的现金项目中核算。该项目反映企业出售、转让或到期收回除现金等价物以外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而收到的现金,以及收回长期债权投资本金而收到的现金。
取得投资收益所收到的现金:公式为:取得投资收益所收到的现金=利润表投资收益-(应收利息期末数-应收利息期初数)-(应收股利期末数-应收股利期初数)。该项目反映企业因股权性投资而分得的现金股利,从子公司、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分回利润而收到的现金,以及因债权性投资而取得的现金利息收入。
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收回的现金净额:公式为: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收回的现金净额=“固定资产清理”的贷方余额+(无形资产期末数-无形资产期初数)+(其他长期资产期末数-其他长期资产期初数)。该项目反映企业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取得的现金,扣除为处置这些资产而支付的有关费用后的净额。
收到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该项目反映企业除上述各项目外,收到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公式为: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在建工程期末数-在建工程期初数)(剔除利息)+(固定资产期末数-固定资产期初数)+(无形资产期末数-无形资产期初数)+(其他长期资产期末数-其他长期资产期初数)。上述公式中,如期末数小于期初数,则在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收回的现金净额项目中核算。该项目反映企业购买、建造固定资产,取得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包括购买机器设备、房产、土地等所支付的现金,以及用现金支付在建工程人员的薪酬等。
投资所支付的现金:公式为:投资所支付的现金=(短期投资期末数-短期投资期初数)+(长期股权投资期末数-长期股权投资期初数)(剔除投资收益或损失)+(长期债权投资期末数-长期债权投资期初数)(剔除投资收益或损失)。该公式中,如期末数小于期初数,则在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项目中核算。该项目反映企业进行权益性投资所支付的现金,包括对其他企业的股权投资等。
支付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该项目反映企业除上述各项目外,支付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如投资未按期到位罚款等。
(三)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吸收投资所收到的现金:公式为:吸收投资所收到的现金=(实收资本或股本期末数-实收资本或股本期初数)+(应付债券期末数-应付债券期初数)。该项目反映企业以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实际收到的款项净额。
借款收到的现金:公式为:借款收到的现金=(短期借款期末数-短期借款期初数)+(长期借款期末数-长期借款期初数)。该项目反映企业举借各种短期、长期借款而收到的现金。
收到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该项目反映企业除上述各项目外,收到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如投资人未按期缴纳股权的罚款现金收入等。
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公式为: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短期借款期初数-短期借款期末数)+(长期借款期初数-长期借款期末数)(剔除利息)+(应付债券期初数-应付债券期末数)(剔除利息)。该项目反映企业以偿还债务方式所支付的现金,包括偿还金融企业的借款本金等。
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
公式为: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应付股利借方发生额+利息支出+长期借款利息+在建工程利息+应付债券利息-预提费用中“计提利息”贷方余额-票据贴现利息支出。该项目反映企业实际支付的现金股利、支付给其他投资单位的利润以及支付的借款利息、债券利息等。
支付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该项目反映企业除上述各项目外,支付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如发生筹资费用所支付的现金、融资租赁所支付的现金等。
五、计算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项目
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公式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长期待摊费用摊销+待摊费用减少(减:增加)+预提费用增加(减:减少)+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损失(减:收益)+固定资产报废损失+财务费用+投资损失(减:收益)+递延税款贷项(减:借项)+存货的减少(减:增加)+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减:增加)+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减:减少)+其他。通过对净利润进行一系列调整,将权责发生制下的净利润转换为收付实现制下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以便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状况。
不涉及现金收支的投资和筹资活动: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影响资产或负债但不形成该期现金收支的所有投资和筹资活动的信息,这些活动虽然不影响当期现金流量,但对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产生影响,有助于报表使用者更全面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六、编制现金流量表主表项目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根据上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各项目的具体金额填列,包括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等项目,最终得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按照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各项目的数据进行填列,如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取得投资收益所收到的现金等,计算出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依据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各项目的金额填列,如吸收投资所收到的现金、借款收到的现金等,确定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汇率变动对现金的影响:该项目反映企业外币现金流量折算为记账本位币时,采用现金流量发生日的即期汇率近似的汇率折算的金额与采用期初汇率折算的金额之间的差额。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计入当期损益的汇兑差额和即期汇率变动对现金的影响额。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公式为: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汇率变动对现金的影响额。这是现金流量表的核心数据,反映了企业在报告期内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增减变动情况。通过计算该指标,可以直观地了解企业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是否平衡,以及企业的现金储备是否充足。
七、检查与核对
数据准确性检查:仔细检查编制过程中所使用的各项数据来源是否准确无误,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对关键数据进行复核,避免因数据错误导致现金流量表信息失真。逻辑关系核对:核对现金流量表中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正确,如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三者相加是否等于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主表中的数据与补充资料中的数据是否相互印证等。确保报表内部的逻辑一致性和数据的勾稽关系正确。总体合理性评估:对企业整体的现金流量状况进行评估,判断其是否符合企业的经营特点和发展趋势。如果发现异常情况或不合理之处,应及时查找原因并进行修正。例如,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持续为负且无合理的解释,可能需要进一步审查企业的经营策略或财务管理是否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