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做审计的朋友跟我吐槽,说每次遇到商誉的题目就头大,公式明明很简单,一到实务就犯迷糊。今天就拿一个案例,掰开揉碎讲清楚商誉计算的底层逻辑,保证你看完就能上手操作。
咱们先记住这个公式:商誉=合并对价-被收购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收购股权比例。先别急着背公式,等会儿用实际数字走一遍流程,保管你记得牢。
假设2023年6月,A公司花1个亿收购了B公司80%的股权。收购前B公司账面净资产6000万,但经过评估后发现,他们有一套生产线设备被低估了,市场价能到3000万。另外,B公司有项专利技术没在账上体现,评估值2000万。
这时候要特别注意,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可不是简单的账面价值,得把所有隐藏的资产和负债都挖出来。
咱们先算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
原账面6000万+设备调增3000万+新增专利2000万=1.1亿。注意这里如果有隐性负债也要扣除,比如未披露的环保罚款之类的,这个案例暂时假设没有。
现在关键点来了,合并对价1个亿减去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1.1亿×80%的股权比例,就是1亿 -(1.1亿×80%)=1亿-8800万=1200万。这1200万就是要在合并报表上确认的商誉。
可能有同学要问:要是算出来是负数怎么办?
这种情况理论上叫廉价购买利得,但实务中很少见。比如如果A公司只花了7000万买80%股权,那商誉=7000万-(1.1亿×80%)=-1800万。这时候不是确认负商誉,而是需要重新复核评估过程,看看是不是哪里算错了,因为正常买卖不会做亏本生意。
重点来了,实务操作中有三个坑最容易踩:
第一,把被收购方的账面价值当公允价值,漏调资产重估;
第二,忘记乘股权比例,直接把整个公允价值减掉;
第三,合并对价只看现金支付,漏掉发行的股票、承担债务这些隐形成本。
比如A公司如果还承诺帮B公司偿还2000万债务,这2000万也得算进合并对价里。
再举个CPA考试常见变形题:要是分两次收购呢?
比如先花3000万买20%股权,再花7000万买60%。这时候要分步计算,第一次按权益法核算,第二次合并时才计算商誉。总共支付1亿,取得80%股权,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还是1.1亿,商誉还是1200万。但要注意第一次交易日的公允价值可能与第二次不同,需要分段评估。
最后提醒,商誉确认后每年都要做减值测试,这可是审计重点关照对象。去年某上市公司就因商誉减值计提不足被证监会处罚。记住商誉减值不能转回,就像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下次看到企业并购新闻,不妨自己动手算算商誉,比死记硬背管用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