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财务决策直接关系到经营走向,会计准则作为财政部制定的统一规范,是所有企业需要遵循的大框架,但会计政策则是企业在这个框架内,根据自身经营特性制定的执行方案。虽然二者目的都是规范财务行为,但会计政策的选择却大有学问。
假设集团企业旗下有两家公司,一家主营精密制造,另一家负责代工组装。这两家公司在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选择上,就能体现出截然不同的思路。
首先看精密制造公司,因为设备技术含量高、更新换代快,一台价值千万的加工机床,如果采用直线法按十年折旧,五年后设备实际性能已大幅下降,但账面上仍有一半价值,这显然会高估资产。因此,这家公司采用加速折旧法,前几年多计提折旧,后期少提。这样做不仅能更真实反映设备价值损耗,还能在前期利润较高时多抵扣成本,减少税负,把资金留在企业用于研发和设备更新。
再来看代工组装公司,其生产设备多为通用型流水线,技术迭代相对缓慢,设备使用年限内性能稳定。如果采用加速折旧法,前期利润被大幅拉低,会影响投资者信心和企业融资形象。所以这家公司选择直线折旧法,每年均匀分摊折旧费用,让利润数据更平稳。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财务人在确定会计政策时,如何判断业务特性与政策适用性?
首先是管理者诉求,管理者对企业未来发展和业绩的规划,直接决定政策方向。但满足诉求的前提是不能逾越合规红线。
其次,要深入研究会计准则的可操作空间,在合规范围内寻找最贴合企业的方案。
最后,政策法规是不可触碰的底线,任何选择都应该在法律框架内进行。
合理选择会计政策是被允许且必要的。但合理的界限在哪里?
这就要求财务人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在满足企业经营需求的同时,确保财务数据真实可靠。财务工作的价值,不仅是处理数据,更是通过合理的政策选择,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持,助力企业实现战略目标。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