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咨询电话

151 0105 1188

财务报表涉税分析方法

2024-06-19 08:26:33

浏览量

财务报表涉税分析方法

单张财务报表从横向来看是一种趋势变动,从纵向来看是一种结构分布。

在实际分析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进行表内分析,还要运用财务比率,把不同财务报表项目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

一、趋势分析法

财务报表趋势分析是将一定时期内(两期或连续数期)的财务报表数据放在同一报表上予以并列列示,直接观察比较各期有关项目的增减变动的方向、数额和幅度。

这是一种动态的分析方法,一是揭示发展趋势,二是利于对未来的预测。

1,趋势分析法的分类

按照比较对象来分:报表原数的比较、结构百分比的比较、财务比率的比较。

按照比较的时间来分:定基分析法(固定某选定期间作为基期,其余各期间与基期比较)、环比分析法(将相邻 2 年的财务数据相比较,计算出趋势百分比)

2,趋势分析法的步骤

计算趋势比率或指数。通常有 2 种方法: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根据指数的计算结果,评价和判断企业该指标的变动趋势的合理性,并分析引起趋势变化的原因和蕴藏的风险。

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根据企业分析期各项目的变动情况,研究其变动趋势或总结其变动规律,从而可以预测出企业各项目的未来发展状况。

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趋势是会延续的,若没有外力介入,趋势不会突然改向。

比如营业收入突然下降,是否存在市场整体疲软或自身努力不够的问题,或者存在隐瞒收入的风险;销售收入突然增长,是否存在市场需求旺盛或改变了信用政策的问题,或者存在虚开发票的风险。

3,趋势分析法的运用

趋势分析法在运用时,不仅需要分析表内项目的趋势变动,还应结合财务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进行同步分析。

在趋势分析时以资产负债表为出发点,首先看资产的趋势变动,其次结合现金流量表分析资产可能的来源或去向,因为资产来源和去向不同可能会涉及不同的税收问题。

然后再根据资产的趋势变动分析对企业产能和销售的影响,进一步结合利润表中的收入和利润规模进行分析,分析企业收入和利润的变动是否与预期相符。

如果不符,则企业存在涉税问题的可能性比较大,必须进一步深入追查。

二、结构分析法

结构分析是计算部分占整体的比。

1,资产负债表结构分析

一是资产的结构分析。

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的结构分析

对企业来说,并不是所有的资产都是用于自身经营的,会产生营业收入中的有些资产被其他企业所运用的情况,如债权和股权投资;有些资产会转化为今后的费用,如长期待摊费用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等。

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的结构分析

一般而言,为了保证资产的流动性,比较理想的资产结构是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 60%,非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 40%。

但是其比重因行业不同而不同,比如制造业非流动资产比重高,房地产流动资产比重高。

流动资产内部结构分析

企业的流动资产主要包括货币资金、应收及预付款和存货三类。

一般认为货币资金占总资产的比重为 15%-25% 是比较合理的,当然不同行业会有所不同,现销方式为主的企业的货币资金会比较多。

如果企业的收入规模比较大,货币资金占总资产的比重又非常低,就要注意企业可能存在现金未入账的情况。

对于一般企业来说,应收账款的余额占流动资产的比重一般会比较大,其他应收款和预付款项的余额占流动资产的比重一般比较低。

但是以现销方式为主的商品零售企业和预售方式为主的房地产等企业来说,应收账款的余额比较少也是正常的。

对于制造业而言,由于需要生产产品,所以存货的余额一般会很大,基本上占到了流动资产的 50% 左右。

而如果是从事广告代理或广告播映的企业以及物流业等由于企业不生产产品,存货的余额很小或者没有余额也是正常的。

总的来说,行业不同会导致流动资产内部的结构分布相差较远,我们要分析其是否符合行业特点。

二是负债的结构分析。

一般情况下企业的负债中金融企业借款和商业信用(应付款)占的比重比较高是正常的,而其他应付款或者预计负债等应该比重不大。

如果余额较大,应进一步分析可能存在的涉税问题。

三是所有者权益的结构分析。

反映企业股东的财务实力:投资人直接投资所形成的实收资本、资本公积。

反映企业历年的盈利情况:从生产经营所得净收益中提取的盈余公积和留存下来的未分配利润,通称为企业的留存收益。

2,利润表结构分析

企业的利润总额构成可以分成生产经营活动利润、投资收益和非经营活动利润三部分。

一般情况下,生产经营活动利润占比最大,非经营活动利润占比不会很大。

利润表结构分析的目的:一是分析企业的持续获利能力和税源变动情况,二是找出结构异常的项目作为税收检查重点。

利润表结构分析在运用时的步骤如下:

一是计算各项利润。

生产经营活动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财务费用+其他收益+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信用减值损失+资产减值损失+资产处置收益

投资收益=投资收益

非经营活动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二是计算各项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

生产经营活动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生产经营活动利润/利润总额*100%

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的比重=投资收益/利润总额*100%

非经营活动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非经营活动利润/利润总额*100%

三是计算生产经营活动内部各项目与营业收入的比。

该部分是把营业收入作为100%,用其他各项目的金额除以营业收入来计算比值。

3,现金流量表结构分析

企业的现金流量包括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的现金流。

在不同的阶段,现金的流入和流出所占的比重是不一致的。

初创期,流入结构中筹资占绝大部分,而流出结构中投资占绝大部分。

发展期,经营活动流入增加,筹资活动流入虽然已经下降,但还占一定份额,投资活动流出大幅度下降,但小额投资仍在继续。

成熟期,占现金流入流出的绝大部分是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筹资活动现金流出正在增加,因为大量债务到了还本付息期,分红比例也在提高,而投资支出基本停止,投资活动流入大量增加。

衰退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大大减少,企业必须调整经营方向,否则将进入财务困难状况。

一是现金流入结构分析,分为总流入结构和内部流入结构。

总流入结构反映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入量分别占现金总流入量的比重。

内部流入结构反映的是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等各项业务活动现金流入中具体项目的构成情况。

二是现金流出结构分析,分为总流出结构和内部流出结构。

三是现金净流量结构分析,即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的现金净流量对企业资金变动的最终影响。

三、财务比率涉税分析

财务比率分析可以消除规模的影响,用来比较不同企业的收益与风险。

通过企业财务比率的分析,可以结合《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国税发[2005]43号)中的纳税评估指标,分析企业可能存在的涉税风险。

1,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比率

一是短期偿债能力。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需结合行业特点具体分析,并不是越高越好,过高的流动比率也许是存货超储积压、存在大量应收账款的结果。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现金比率=货币资金 /流动负债

现金流量比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流动负债

现金流量比率与其他条件相比,该比率中的流动负债采用期末数而非平均数,是因为实际需要偿还的是期末余额,而非平均余额。

二是长期偿债能力。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一般来说,资产负债率适宜水平在 40-60%,但不同行业的资产负债率是有差别的。

《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国税发[2005]43号)中指出如果资产负债率与预警值相差较大,则企业偿债能力有问题,要考虑由此对税收收入产生的影响。

同时对资产负债率过高的企业,税务人员除了关注企业的财务风险,还要注意企业是否存在与金融企业以外的融资方式。

利息保障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支出=(净利润+利息费用+所得税费用)/利息支出

分子中的息税前利润包含的利息费用只包括财务费用中的利息支出,而分母中的利息支出包括财务费用中的利息支出和资本化利息。

理论上,该指标至少要大于 1,企业才能偿付到期利息,才能借新债还旧债,进而持续经营。

现金流量利息保障倍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利息支出

因为实际用于支付利息的是现金而不是利润,所以现金流量利息保障倍数比利润基础的利息保障倍数更为可靠。

2,反映营运能力的比率

一是应收账款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次数=营业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营业收入净额=营业收入-销售退回、折让、折扣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是指未扣除坏账准备的应收账款金额。

如果企业计提的坏账准备不多,为简化处理,我们也可以用报表中的应收账款净额来代替。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应收账款周转次数

对于应收账款周转期很长的企业或者周转期大幅上升的企业一方面要注意坏账的风险,另一方面要注意企业在未来是否有资金回流,以及是否可能存在虚开发票的风险。

二是存货周转率。

存货周转次数=营业成本或营业收入/存货平均余额

平均存货余额=(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

为了评估资产的变现能力,或分解总资产周转率时,应采用「营业收入」作为周转额。

为了评估存货管理的业绩,应使用「营业成本」计算周转率,使分子和分母保持口径一致。

存货周转天数=360/存货周转次数

《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国税发[2005]43号)中指出,如果存货周转率加快,而应纳税税额减少,则可能存在隐瞒收入、虚增成本的问题。

企业的存货周转天数是指企业从投产到完工,再到销售所用的时间,如果企业的存货周转期都不符合行业特点,那么存在问题的可能性就会非常大,必须进一步深入检查。

三是固定资产周转率。

固定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固定资产平均余额

除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外,大部分企业的营业收入与固定资产密切相关。

因此可以根据固定资产的周转率,推测企业的收入规模是否恰当,以及企业是否存在闲置未用的固定资产或者有隐瞒收入、虚开增值税发票、骗取出口退税等问题。

四是总资产周转率。

总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总资产平均余额

如果企业拥有比较多的投资资产,由于投资资产与利润表上的投资收益相关,但与营业收入关联不大,这个指标就会失去参考价值。

因此在国家税务总局的评估文件中,总资产周转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总资产周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总资产*100%

通过总资产周转情况,关注是否存在隐瞒收入、虚增成本的问题。

3,反映盈利能力的财务比率

一是毛利率。

毛利率=(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收入

如果一个企业的毛利率下降或者与同行业相比明显偏低,会被认为异常。

二是销售净利率。

销售净利率=净利润/营业收入

三是净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

《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国税发[2005]43号)中指出,若该指标与预警值相差较大,则可能存在隐瞒收入,或闲置未用资产计提折旧问题。

四是总资产报酬率。

总资产报酬率=净利润/平均总资产

五是利润现金保障倍数。

利润现金保障倍数=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

若大于1,说明企业的盈余质量较高。

4,其他涉税财务比率

一是应收(付)账款变动比率。

应收账款变动率=(期末应收账款-期初应收账款)/期初应收账款*100%

如果应收(付)账款增长率增高,而销售收入减少,则可能存在隐瞒收入、虚增成本的问题。

二是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

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基期固定资产折旧总额/基期固定资产原值总额*100%

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高于基期标准值,可能存在税前多列支固定资产折旧额的问题。

三是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变动率。

营业收入变动率=(本期营业收入-基期营业收入)/基期营业收入*100%

成本费用和利润公式同上。

若与预警值相比相差较大,则企业可能存在少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的问题。

四是收入、成本费用指标配比分析。

营业收入变动率与营业利润变动率、营业成本变动率、期间费用变动率配比分析。

前者幅度大于后三者,则企业可能存在少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营业成本变动率与营业利润变动率配比分析。

前者幅度远大于后者,则企业可能存在多列成本、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