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想要长久的经营下去,就需要不断进行产品研发、服务升级,以此来吸引客户与之合作。随着客户数量的增加以及合作规模的增长,企业所掌握的资源会越来越多,利用资源进行业务的扩展,形成良性循环,企业在此过程中不断成长,经营模式也更加成熟。
但实际的经营过程并不会像上方描述的那样顺利,财务分析能够帮助我们发现经营中的问题,通过相关财务指标及数据变化,也能够对企业的成长性进行评估,帮助管理层作出判断和决策。
收入成长:谁带来了增长?
能够直接体现收入成长水平的财务指标就是收入增长率,收入增长率即当期收入相对于基期收入的增长比率。一般情况下,当企业的收入增长率持平甚至超出行业平均水平时,就会认为企业的成长性较好,反之,企业的成长不如预期,意味着经营存在某些问题。
但这样的判断是否太过绝对,收入增长是否能直接与企业成长挂钩呢?答案必然是否定的,需要结合其他相关指标的变动来得出结论。例如企业集中对积压存货进行清仓处理,那么收入在短时间内会有明显增长,但同时利润率会下滑,这时收入的增长与企业的成长性并无明显关系。
除此之外,还需要依据收入结构来对成长性进行评价。我们可以将收入进一步细分,通过分析来得出结论。与企业合作的客户,可能有一直保持关系的老客户,也有通过营销等方式吸引来的新客户;企业也可能不止经营一种业务,有已经趋于成熟的老业务,也有依据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变化拓展的新业务。按照这两个维度,我们可以将收入拆分为四部分。
首先是为老客户提供老业务带来的收入,这部分收入属于存量收入,为企业经营提供基本的收入保障。但由于业务模式成熟,老业务的增长会逐渐放缓,出现增长瓶颈,难以支持企业未来的持续增长。如果行业竞争加剧,老业务在市场上存在替代品,老客户会出现流失,导致企业存量收入减少。
老客户也会根据需求与企业进行新业务合作,这部分收入属于增量收入。通过对老客户需求的进一步挖掘,寻找新的收入增长点,一方面提高了老客户的稳定性,降低客户流失的风险,另一方面维持老客户关系所付出的成本,一般低于拓展新客户的成本,企业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获取收入增长,获得了更大的利润空间。
老业务除去服务于老客户,也会吸引新客户合作,这部分同样属于增量收入。拓展新客户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包括但不限于营销费用、人力成本、时间成本。同时老业务的收入增长存在天花板,利润空间也有限,这部分收入增长带来的利润率可能会低于企业平均水平。
最后一种就是新客户带来的新业务收入,是具有最大增长潜力的增量收入,同时也存在较高的风险。由于前期未合作过,新客户本身是否存在风险?新客户是否能够留存?新业务是否能够顺利发展?短期内是否会出现其他替代品,给新业务增长带来冲击?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谨慎考虑,评估其对收入成长的影响。
按照不同的维度对收入进行细分,才能看清收入增长是由哪些客户、哪类业务带来的,避免对企业成长性作出错误评价。
利润成长:多层级的利润分析
一提到利润,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净利润。但净利润会受到一些非经营性因素的影响,例如金融资产的价值变动以及收益、非经常性损益等。所以想要从利润入手来分析企业成长性,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来寻找不同的利润指标,通过其变化来对成长性进行评估。
按照财务会计的逻辑,收入扣除成本可以得到毛利润。毛利润能够体现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盈利能力,如果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能够卖出相对较高的价格,或是在供应商处有更强的议价权,得到较低的成本价,产品或服务的毛利率就相对较高,反之,毛利率会偏低。
毛利润扣除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能够得到经营性利润,由于没有各类减值、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等容易被人为影响且不经常发生的数据影响,经营性利润能够更加客观体现企业的盈利能力。通过将此数据与毛利润进行比较,能够看出企业在费用控制方面是否存在问题。例如毛利率较高,但经营性利润率较低,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可能缺少对于营销费用支出的规划,或是盲目扩张导致承担了太多人力成本及管理费用,导致经营性利润率较低。
在经营性利润的基础上考虑减值、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等,可以得到营业利润,再结合营业外收支的影响,能够得到利润总额。这两个数据都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但需要考虑某些会计科目的数据是否受到人为操控。非经常性损益由于不不常发生但金额又重大,可能会成为某些企业粉饰利润的工具,影响对于企业成长性的判断。
利润总额扣除所得税就得到了净利润,净利润是企业最终能够留下的利润,后续还可能会在股东之间进行分配,发放股利、分红等,扣除股利后剩余部分是留存收益。净利润的多少,会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产生影响,也是外部人员对于企业经营状况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净利润的变化需要结合收入、现金流等变动进行综合分析,考虑净利润的增长是否以丧失其他收益为前提。
按照管理会计的逻辑,可以选择边际贡献作为利润指标。边际贡献只考虑变动成本的影响,能够直接体现产品或服务为企业经营提供的贡献。当企业达到盈亏平衡后继续销售,得到的利润就是安全边际。安全边际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一种容错率,安全边际越大,企业即使对销售策略、人员架构等内部环境进行调整,增加的成本也足以被安全边际覆盖,企业依然能够获得收益。如果安全边际过小,企业的策略调整就需要更加谨慎,因为没有足够的利润空间来掩饰错误增加的成本,内部环境的些许变化都可能导致亏损出现。
按照哪种逻辑、选择哪些利润进行分析,可以依据实际需要选择,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企业会计核算的基础是否良好、核算是否足够精细,会对数据的分类和统计产生影响,可能导致某些指标无法进行计算。
资产成长:质量、周转、收益
企业随着经营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资产也会随之增加,所以资产的成长也是判断企业成长性的重要方面。
资产是对企业资金的占压,如果不能利用资产来创造更多的收益,那么资产的增长反而会为企业的经营增加负担。例如企业为了增加产量而购买新的生产线,同时聘用了大量的工人,但实际上订单量却并未增加,或只是短期增加,后续马上回落,导致新增生产线利用率不足,工人工作不饱和,资产利用率下降,没有创造额外的收益,但企业却仍需承担生产线维护成本以及工人工资。
对于资产的增加,需要结合资产的周转率以及收益率等指标进行分析。资产增加的同时,周转率和收益率未发生明显变动,或是出现提高,这就意味着新增资产进入了正常的业务运转,为企业带来了相应的收益,资产利用率得到保证。资产增加却导致周转率和收益率下降,新增资产闲置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负担,成为企业经营的累赘。
资产增加还需要进行质量分析,根据资产负债表来分析是哪部分资产出现增长,评估增长是否对企业经营有利。增加的是流动资产还是非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是固定资产还是无形资产?是否得到充分利用?流动资产增加是应收账款、存货、货币资金还是其他?应收账款和存货的增加是否会导致企业潜在成本增加?货币资金增加是否由于企业寻找了外部资金?是债权融资还是股权融资?资金成本是否发生变化?资产数据中是否存在人为因素导致的数据扭曲?
资产质量的高低可能每个人的判断都不同,即使是计入同一会计科目的数据,如果进行细分,对于每个细项质量的判断也会有所差别。例如同样是存货,依据订单生产的产成品由于马上可以变现,属于高质量资产;长期积压、价值严重贬损的存货就属于低质量资产,需要结合环境自行判断。
资产的成长可以根据总资产增长率或净资产增长率来进行考察,总资产增长率反映资产变动状况,净资产增长率则体现企业所有者掌握的权益或资源,需要根据分析目的进行选择。
资金成长: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血液”
企业资金的成长主要关注经营性现金流量,考虑经营性现金净流量的变动,能够对资金是否充裕作出判断。经营性现金净流量的增长,可以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开源,一方面是节流。
开源就是经营性现金流入增加,需要分析具体的资金来源以及增加原因。新产品、新业务的推出会带来收入增长,带来资金流入增加;现有收款政策的调整,或是企业内部强化对于应收账款的管理,会加速资金的回收;集中清理存货,能够加速变现;基于业务特性,收取大量押金、保证金或是调整预收款比例,也会带来资金流入的增长。并非所有经营性现金流入都是可持续的,所以更应该关注资金的长期变化趋势,参考收入的变化来评估现金流入的可持续性。
节流是经营性现金流出的减少,同样需要分析具体的减少项目及原因。是企业缩减了部分开支?还是调整了付款期限?缩减开支是否会制约业务发展、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缩减开支是否会导致其他隐性成本增加?付款期限调整是否会影响企业信誉?控制开支需要有理有据,而不是只依据金额大小来武断作出削减的决定,这样会引发相关部门的消极情绪,导致人员的不稳定,同时还可能会让企业在后续付出更加高额的成本来进行补救,得不偿失。
资金的成长需要维持在一种健康的状态,过度追求短期资金增加,会导致管理层作出一些错误决策,影响业务的进一步发展,例如培训机构利用促销大量收取课时费,资金流入增加,但由于入不敷出,无法持续维持经营,引发一系列后果。忽视资金的成长,则会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对于资金的使用缺少管理和规划,资金利用率低,铺张浪费导致资金快速消耗,最终无法维持经营。
除去上述的财务指标,企业的成长性还可以从市场占有率等非财务指标来进行评价。但非财务指标可能存在难以获取数据、没有统一标准等情况,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企业的成长要求财务分析的视角从历史和当下延伸至更长远的未来,关注财务数据变动的趋势而非变化的绝对值,考虑当前问题是否会对未来产生影响?影响的范围和金额会有多少?是否能够改善?怎样改善?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企业成长性分析中得到解答。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