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咨询电话

151 0105 1188

当财务造假成“致命毒药”:*ST凯乐的惨痛教训

2025-03-12 08:29:58

浏览量

在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无数投资者的心。当诚信被贪婪与短视所侵蚀,一场触目惊心的财务造假闹剧便悄然上演。

湖北凯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T凯乐),这个曾经在A股市场上看似风光无限的企业,却因连续五年系统性财务造假,于2023年2月被强制退市,成为当年退市第一股,其512亿元的造假规模,在资本市场掀起轩然大波。下面,让我们一同揭开ST凯乐财务造假背后的真相,探寻这场悲剧的根源。

2016年至2020年,*ST凯乐与隋田力合作开展“专网通信”业务,除2016年存在少量真实业务外,其余年份通过伪造采购、生产、销售单据,虚构物流与生产环节,完全脱离实际经营。例如:

伪造合同:副总经理隗凯、朱后利等人制作虚假合同审批单,由董事长朱弟雄审批后执行。

虚增收入与利润:累计虚增营业收入512.25亿元,虚增利润59.36亿元,其中2020年虚增利润占披露利润的247.45%,几乎全部为虚假数据。

财务总监刘莲春、张健等人负责资金划转与账务处理,通过虚假记账掩盖资金流向。例如:

资金空转:公司利用虚假贸易业务循环支付资金,形成“合同—付款—回款”的闭环,制造业务繁荣假象。

隐匿成本:虚增营业成本443.52亿元,通过不匹配的生产和物流记录掩盖实际亏损。

同时,公司内控完全失效,董事长朱弟雄直接审批造假流程,未建立有效的内部制衡机制,审计委员会未对异常业务提出质疑,内审部门未发现单据伪造问题。

这样的财务造假行为造成了严重后果,公司被强制退市,投资者损失惨重,品牌信誉彻底崩塌。证监会开出千万元罚单,对朱弟雄等高管采取终身市场禁入措施,多名责任人被刑事追责。

这一案例也暴露了部分上市公司“业绩至上”的文化弊端,以及财务主管为迎合管理层而放弃职业操守的致命问题。系统性造假往往源于高管与财务团队的合谋,而非个别人员失误,类似的康美药业、金正大事件便是如此。

业绩压力:公司为维持股价和融资能力,将财务数据美化作为核心目标,而非真实经营。

内控缺失:高管权力过于集中,缺乏独立监督机制(如巴林银行因类似问题破产)。

道德沦丧:财务主管未履行“守门人”职责,反而成为造假执行者,违背了《会计法》和职业道德准则。

结语:*ST凯乐的案例不仅在于其造假规模之大,更在于财务主管主动放弃专业判断,沦为管理层操纵数据的工具。这一行为直接导致企业崩盘,也为资本市场敲响了警钟。财务主管的职业道德和内控体系的刚性约束,是企业存续的生命线。安然、世通等类似案例的重复出现,表明根治财务造假需要从治理结构、监管力度和职业伦理教育等多维度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