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制造业企业曾发生一起因预算审批流程漏洞导致的职业危机事件。
事件始于当月3日上午10点,成本会计张某在SAP ERP系统提交了一笔生产备料资金申请,金额为5,012,450元。系统显示该申请已通过成本中心负责人线上审批,付款事由标注为“X项目二期扩产急需”。按照常规流程,该申请将在48小时内进入付款队列。
当月6日下午的预算执行分析会上,财务总监李某通过投影展示了一份编号为CT2023-0789的客户合同扫描件。合同第4.2条款手写修改了回款周期,从原定的“提单后60天”变更为“提单后90天(含验收期)”,修改处加盖了双方公章。
张某此时才得知,该合同条款已于上月28日在客户现场完成修订,但财务系统仍沿用旧版合同编号CT2023-0789-01的数据。
追溯审批记录发现,当月1日销售总监王某通过企业微信向张某发送语音消息,声称“客户要求提前两周交货,需要紧急采购特种钢材”。
根据内部规定,300万元以上预算外支出需经CFO书面批准,但王某以“客户高层正在厂区考察”为由,要求通过临时采购通道处理。张某核查时,系统显示的订单毛利率为18.2%,恰高于公司要求的18%底线。由于共享数据库中的合同条款尚未更新,应收账款模块仍按60天账期计算资金占用成本,导致现金流预测出现偏差。
内审部门调取系统日志显示关键操作节点:
上月28日15:47,销售助理刘某在合同管理系统将CT2023-0789状态从“已归档”改为“修订中”,上传了新签章页;
次日上午9:02,王某审批通过修订;
当月2日14:31,即资金申请提交前19小时,系统自动生成新合同版本CT2023-0789-02,但未向财务系统推送更新通知。
进一步排查发现,过去三季度的4笔类似操作中,业务部门均采用“先修改后报备”模式,其中3次涉及延长账期,2次调整了违约金条款。
技术团队复盘发现根本问题:
合同管理系统与SAP ERP采用每日批量对接模式,存在6-8小时数据延迟;
业务部门拥有合同状态修改权限,但修订操作不会触发财务预警规则;
临时采购通道虽要求上传审批单,但系统允许“后补附件”功能,导致23%的紧急采购缺少事前审批文件。
事件后企业实施三项实质性改进:
在Oracle合同管理平台部署实时API接口,任何条款变更即时同步至财务系统应收账款模块;
在预算系统增设硬性控制规则,当订单毛利率处于标准值±0.5%区间时强制要求财务总监二次审批;
将销售部门的合同修订权限调整为“申请-审批-生效”三段式流程,法务部需在线确认条款变更的法律风险评估。
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的整改验证报告显示,新流程实施后,业务数据同步时差从平均14小时缩短至9分钟,非常规审批比例下降67%。
该案例被纳入集团内控培训教材,重点强调三个操作准则:
所有紧急审批必须获取带审批编码的电子签批单;
财务人员需在OA系统核对合同最新生效版本;
超过标准权限的流程中断须由发起部门VP级主管向审计委员会报备。
这些改变将个人责任转化为系统控制,使类似风险的发生概率从整改前的31%降至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