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咨询电话

151 0105 1188

收入核算用总额法还是净额法?

2025-05-29 08:27:13

浏览量

最近不少财务人发现,朋友圈里频繁出现公司公告,都是关于调整贸易收入核算方法的。从总额法改成净额法,看似只是会计处理的变动,背后却藏着不少值得深思的问题。很多财务同行可能会疑惑,这两种方法到底有啥区别,为啥会被监管紧盯,甚至导致公司收到大额罚单呢?

先弄清楚总额法和净额法到底怎么回事?

简单来说,假如一家公司从供应商进货,然后自己定价卖给客户,这种情况下用总额法,进货价算成本,销售价算收入,收入数字看起来就比较大。但如果公司只是中间商,帮供应商把货卖给客户,赚的只是中间的差价,这时候就得用净额法,只把差价算成收入,收入数字就小很多。两种方法算出来的利润是一样的,但收入规模差别很大,这就不难理解为啥很多公司更倾向于用总额法了,漂亮的收入数据对上市公司来说太有吸引力了。

可监管部门不会只看表面,这些年因为核算方法用错被处罚的案例不少。比如有一家公司,子公司的业务其实更符合代理人的角色,但公司用了总额法确认收入,结果连续两年年报的收入虚增了不少,最后被证监会开出了罚单。还有的公司,错误使用会计计量方法长达三年,直到被证监局下达警示函才不得不调整。这就让财务人不得不思考,怎么才能准确判断该用哪种方法,避免踩坑呢?

2023年底,财政部等四部门联合下发的通知里提到,企业要综合考虑所有相关事实和情况,评估在转让商品给客户之前是否控制该商品,确定自己是主要责任人还是代理人。这就给财务人提供了判断的核心标准。

在实操中,财务人需要仔细分析公司在交易中的角色。比如,公司有没有自主定价权?是不是承担着库存积压的风险?和供应商、客户的合同里,关于商品所有权转移、风险承担等条款是怎么约定的?

举个例子。有一家做贸易的公司,以前一直用总额法核算收入。财务部门在梳理业务时发现,很多时候公司只是根据客户的订单向供应商采购,商品直接从供应商发给客户,公司并没有实际控制商品,也没有自主定价权,只是按照固定比例收取佣金。

这种情况下,公司其实就是代理人,应该用净额法。但之前因为没有分析业务实质,一直错误地使用总额法,导致收入虚增。后来财务团队和业务部门沟通,仔细研究每一笔业务的合同条款和交易流程,才发现了问题所在,及时进行了调整,避免了潜在的监管风险。

这就提醒财务人,不能只看合同的法律形式,更要深入了解业务的本质。在日常工作中,要和业务部门保持沟通,清楚每一笔交易的来龙去脉。当判断是否控制商品时,要从定价策略、库存管理、风险承担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如果自己拿不准,一定要查阅相关的会计准则和监管要求,必要时咨询专业人士。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