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咨询电话

151 0105 1188

库存管理:别只盯着数量,结构才是关键

2025-08-14 08:24:17

浏览量

库存管理这件事,不少企业容易走进一个误区,眼睛只盯着库存量。

很多老板看报表,第一反应是这个月库存降了多少?采购部门为了完成考核,拼命压缩订货量。仓库更是简单粗暴,谁占用空间大就先清谁。但财务人心里清楚,月末盘点时,账面上的库存金额降了,实际麻烦可能才刚开始。

有些货堆在仓库角落半年没动过,周转率低到财务报表都不好意思体现。但有些畅销品却总在关键时刻断货,销售部门天天催补货,采购又怕积压不敢多订。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局面,本质上不是总量的问题,而是结构出了偏差。

财务报表里的库存数据,从来不是一个笼统的总数。

拆开来看,假设A商品占压资金30%,但贡献了50%的毛利;B商品占用20%的仓储空间,全年只卖出了3笔。这种结构失衡,比单纯的库存总量过高更伤企业。

资金趴在滞销品上产生不了收益,还要承担仓储成本、贬值风险,而畅销品的缺货直接导致机会成本流失,两者加起来对利润表的侵蚀,往往比账面看到的更严重。

每月做库存分析时,不要只算总周转率,应该按品类、按批次算细账。哪些商品的库龄超过了行业平均销售周期?哪些商品的缺货次数影响了营收达成?把这些数据和采购计划挂钩,就能发现问题出在订货逻辑上,是销售预测不准?还是采购惯性导致的品类失衡?

对于库龄超期的商品,财务要牵头制定清库方案,哪怕折价处理也要盘活资金,毕竟呆滞库存的资金成本远超折扣损失。

对于高频周转的商品,需要建立安全库存预警方案,结合销售数据动态调整订货量,确保资金用在能产生现金流的地方。这种动态平衡,比一刀切压库存更考验财务的统筹能力。

财务人都明白,企业的现金流的健康度,藏在库存结构里。同样是100万的库存,结构合理时,每月能带来30万的毛利;但结构失衡时,可能只产生5万毛利还占用大量资金。把库存结构理清楚,让每一分钱的库存都在创造价值,这才是库存管理对利润表最实在的贡献。

打开库存明细报表,从周转率、毛利率、库龄这三个维度仔细拆解,该砍的砍,该补的补。当库存结构和市场需求匹配时,你会发现,不用刻意压库存,资金周转自然快了,利润空间也跟着打开了。这才是库存管理最该做的事。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