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对着报表算边际贡献时,数字总不对劲,问题往往出在最基础的逻辑上。没搞懂边际贡献的核心,更没避开那些细节里的问题。
边际贡献的公式不复杂:销售收入减去变动成本。但难的是哪些该算变动成本?哪些该划到固定成本里去?这一步错了,后面的分析全白费。
就拿制造企业来说,生产产品的原材料、直接跟着产量走的辅料,这些肯定是变动成本,卖得越多消耗越多。
但人工成本需要特别注意。比如车间里拿固定月薪的工人,不管这个月产1000件还是2000件,工资都是固定的,这算固定成本。但临时找来赶工的临时工,多干一件多拿一份钱,这部分就是变动成本。有人觉得人工都是成本,混在一起算,边际贡献肯定不准。
还有销售端的费用拆解。业务员的底薪,哪怕一个单子没签也得发,这是固定成本。但按销售额提的佣金,卖得越多拿得越多,这就是变动成本。
另外,促销活动里的门道也不少,比如“满200减50”,减的50是收入少了,不影响变动成本。但买产品送的小样,小样的原材料、包装成本,得算变动成本。至于印传单、做直播的推广费,不管卖出去多少,这笔钱是固定花出去的,属于销售费用,和边际贡献没关系。
把变动成本搞清楚只是第一步,多产品的企业还得跨过产品结构这个坎。没人会只卖一种东西,就像手机厂既有高端机型,也有入门款,每种产品的售价和变动成本不一样,单位边际贡献自然有高有低。
比如高端机卖5000元,变动成本3000元,单位边际贡献2000元;入门款卖1500元,变动成本800元,单位边际贡献700元。单看数字,高端机显然更赚钱,但如果把资源全砸高端机上,可能反而会亏钱。
问题出在资源约束上。生产线一天能开工8小时,造一台高端机要2小时,造一台入门款只要0.5小时。如果全产高端机,一天最多造4台,总边际贡献8000元。全产入门款,一天能造16台,总边际贡献11200元。
这时候就不能只看单个贡献,得算单位资源边际贡献。高端机每小时贡献1000元,入门款每小时贡献1400元,显然入门款更能帮企业覆盖固定成本。
很多时候,经营分析出问题不是公式记错了,而是没看懂数字背后的业务逻辑。变动成本认不清,是把随产量变和固定支出搞混了。产品结构拎不清,是忽略了企业的资源总有上限。
财务人算边际贡献,不是对着报表填数而是要贴着业务看,这笔成本到底跟销量有没有直接关系?比如厂房、工时、资金,投给哪种产品能产出更多贡献?算对边际贡献,才能知道哪些产品是真赚钱,哪些在拖后腿,经营决策才有实在的依据。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