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经营中需要作出精准决策,加强企业管理效果,提高企业经营决策水平。大部分管理者在此种形式下认识到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重要性,以此为经营业务活动提供可靠参考。但大部分企业在开展经营分析活动时,数据信息的获取也是流于表面,企业经营分析并未与经营活动相融合,导致经营分析效果有限,无法凸显出经营分析的及时性,使得经营分析的最终参考价值难以保障,企业也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甚至会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经营分析基本概述
经营分析主要是从企业内部角度出发,通过对财务数据、预算管理、经营活动等多个角度出发,分析其相关数据信息,通过数据信息讲清楚业务背后的故事,为企业运营提供精准策略。同时结合企业应用的框架思路,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实现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全面解读。开展经营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综合探讨,探究其内部管理问题及风险,进而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一般情况下经营分析主要包括连环替代法、水平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
二、经营分析对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性
1.为企业管理提供价值信息
企业信息包含的内容较为复杂,而管理者则需要在众多信息中筛选出利于企业经营决策的信息内容,结合自身的经营经验,做出精准判断。由于数据信息较为复杂,管理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完成信息提炼,进而保障经营分析效果能够得到有效提升,为经营管理决策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通过经营分析,发现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措施,并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不断完善和纠偏,促进企业经营的良性发展。
2.为企业防范经营风险准备
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面临着诸多不同的经营风险,因此如何控制风险、做好风险防控工作是管理者应当完成的首要任务。就会计实务工作情况来看:某月的利润发生异常变动,通过对最终结果的分析可以发现,主要是由于电力费用较高导致,而业务部门会检讨配合电费会出现异常的情况,通过综合检查可以发现是由于车间设备空转,工作人员在交班时并未进行检查,进而导致电力费用上升,这也就表明企业内部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
这种情况在多个企业中都时有发生,看似较为普遍,但也存在着因果关联,每一环节都可能引发相应的经营风险。而通过对业务活动经营业务的综合分析,可以制定出高质量的经营分析报告,进而帮助企业领导层及时掌握问题发生的根本因素,发现在运营过程中各项薄弱环节,进而针对性的完善管理制度与管理体系,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预防经营风险的发生,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
3.为企业战略实施提供保障
经营战略是企业开展经营活动以及管理工作的基本导向,当前企业战略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行业研究、年度经营计划、考核激励、预算管理、战略规划等。其中行业研究与战略规划,属于企业经营战略范畴,而经营计划、预算管理、考核等属于企业战略制度的执行。通过对企业经营战略的探究可以发现,在制定企业战略时,应当依靠着经营分析而展开,结合经营分析所提供的数据结果,保障战略制定的合理性,进而全面协调控制整年的预算管理,通过对考核与奖励制度的落实,做好财务控制工作,企业在制定年度经营计划时,也能够将经营分析作为主要的信息源,进而保障经营计划制定与企业实际发展需求相吻合,为企业战略的实施提供基本保障。
三、企业经营分析的选取角度
1.掌握行业特点
企业应当精准掌握本行业的基本特点及商业规则,相关经营分析人员利用PESTEL分析技术、产品周期分析工具等多种研究方法,针对企业面对的外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与考究,结合企业内部业务特点及经营方向确定指标项目,进而帮助企业充分了解市场发展动态,使其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2.了解内部规则
在进行经营分析时,应当结合企业业务的实际运行情况,分别从业务分析以及财务分析两个角度入手,找到企业业务运行的关键点,合理进行业务规划。企业的经营分析人员需要深入到业务端了解实际业务,进而保障经营分析的实际效果,掌握企业的实际运行状态,结合会议信息作出精准决断。其次,对企业相关数据材料进行再次研究,如企业财务报表、预算报表、年报等,通过对数据的整合与分析,对现有业务经营活动状态进行综合考究,使得数据能够作为业务部门发展的支持,进而为业务部门以财务部门沟通提供有利条件。具体部门、具体业务员应了解其实际经营运转情况,以及项目活动的实际运行状态,通过背景分析、组织架构等多项内容,综合业务发展方向与动态。
3.关注经营动态
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应当做好自我分析,根据自身需求完善经营战略,结合企业实际发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包括对环境的动态观察以及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根据各项因素,制定最为完善的企业经营战略,并时时关注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对不足之处加以完善,针对战略的实际实行情况,分析其最终成果,做好战略评估,以此为业务升级提供有利条件,对战略做出相应调整与升级。
4.生产经营分析
在进行生产经营分析过程中,应当在公司环境、发展方向以及经营动态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考究,通过对价值信息的统计与分析,做好生产经营分析工作。在此过程中也应当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在多个角度进行拓展分析,以此来掌握当下的具体生产经营状况,实现全面分析研究。具体生产经营分析内容,包括企业的营业收入、成本支出、利润、业务量、行业经营、市场营销、综合考核等,通过对多方数据的收集与整合,为管理者提供可靠的经营决策信息。
四、经营分析在企业经营决策中面临的问题
1.认可度低且结构不完善
就当前企业的经营分析执行情况来看,认可程度较低。当前许多企业在开展管理工作时,一般都会注重经营分析工作的开展,领导层希望能够通过经营分析,发现企业经营运转过程中的不足,不断提高内部管理水平,一般情况下经营分析的会议模式,一般以召开月度会议为主的现实情况下,属于例行会议,经营分析会议活动的开展也只是流于表面,参会人员在会议中只是走走形式,导致会议开展的真正目标并未实现,参会人员也会提供具有价值的信息内容,进而难以收获经营分析的效果。
2.经营分析数据信息不全
许多企业在经营分析时其数据信息基础的并不完善,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第一,企业在开展经营分析时,并没有发现业务经营活动中的关键问题。经营分析会对数据进行精准解读,以此来发现企业运营过程中存在的各项不足,如果在此过程中并不能抓住其经营问题的关键点,那么管理策略的制定无法凸显出针对性作用,也无法从根源解决运营过程中的各项问题。
第二,企业相关数据分析并不科学到位,难以找到问题的根源。一般情况下,经营分析报告只会给出最终结果,比如公司利润下降10%,营业收入下降15%等,虽然这些数据能够抓住企业经营状态,但如果只报告数据,并不能找出导致利润下降的具体原因,这也就表明企业数据分析工作的开展并不合理,相关经营问题也缺乏头绪。
第三,经营分析较为粗略,无法实现量化。就以企业利润下降为例,根据原因分析情况可以发现,主要包括市场竞争力度加大、企业收入大幅降低等,但此种分析较为客观。而管理者结合这些缺乏量化的数据指标难以进行精准分析,进而无法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可靠意见。
第四,经营分析工具应用不够充分,导致数据与管理分析科学性不足,也不够完整,企业无法为经营决策获取精准信息。
3.经营分析信息化水平低
一方面,企业经营分析等信息较为滞后。一般情况下,会在每月中旬将经营分析报告提交至领导部门,而管理者会根据经营分析报告的数据信息获取相关决策信息,为下一周期经营决策策略的制定做好准备,但由于经营分析的相关数据信息较为滞后,企业经营者无获取到信息的价值与内容,进而影响企业经营决策的准确性与合理性。
另一方面,企业经营分析信息化水平降低。在开展实际工作时,需要针对企业业务开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就企业各个部门的开展情况来看,由于各个部门较为分散,在收集数据信息时存在一定的困难,而且系统中对数据的收集并不合规,无法达到经营分析所需的数据形式。而在整理数据信息时也需要耗费各个部门的大量时间,但最终数据的准确性却难以保障。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内缺乏相应的信息化工具,无法为经营分析数据的获取提供可靠技术支持,进而制约经营决策信息的传递、收集与分析。
4.企业内部业财融合不够
当前企业对经营分析不够深入,进而无法为业务活动提供精准指导。许多企业在制定经营分析报告时,会参照财务报告的形式,按照固定财务报告模板,填制相应数据,计算出相应的财务指标。但求实际情况来看,经营分析与财务分析之间存在一定差距,虽然在分析方法上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同之处,但最终的分析目的却存在较大差异。
五、经营分析在企业经营决策中参考价值应用分析
1.加强经营分析认可度
企业应当积极加强经营分析的认可度,经营分析工作应当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作用,以此为经营决策的制定提供可靠的参考条件,使得经营决策在企业管理中也能够得到认可,那么企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增强经营分析的认可度。
首先,企业管理人员应当注重经营分析会议的开展,并将其列入到公司重要会议议程之中,而会议的组织由管理部门召开,同时要对会议质量提出相应的要求,在会议中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要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为经营分析提供可靠的数据信息,增强经营分析效果,提高经营分析质量。其次,要积极构建有关于经营分析的专业人才队伍,通过内部选拔以及外部选聘引进专业分析决策人员,使得经营分析能够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信息,进而确保经营决策的精准度。最后,通过经营分析所作出的经营管理问题,应当将其改善情况纳入到会议追踪议程之中,进而形成闭环处理模式。前后期经营分析报告的制定应当相呼应,前期任务结果在后期中应当有所展现,而报告中也应当指出相应的要求,应当由专门人进行汇报,而在问责时也应当落实到个人。经营分析需要透过财务分析,反应经营成果、最终体现出业务实质,深入解决问题。
2.构建完善分析架构体系
经营分析应当覆盖企业全部经营活动,在构建经营分析框架结构体系时,应当结合企业的战略制度进行综合考虑,同时也应当结合企业环境、行业环境、微观战略等多项内容具体展开,并将经营活动作为责任关键点展开绩效管理,分别按照成本、费用、利润、销售、研发等多个业务板块进行细致划分,给予不同业务部门相应的权利义务,并实施奖惩考核制度。而企业也要鼓励各个业务部门之间形成友好沟通,在开展业务活动时,各个部门之间应当密切合作,形成良性互动。而各个部门也应当为企业领导层提供相应的经营分析数据,在获取数据信息时,也可以联合多个部门共同探讨,以此保证最终经营分析效果。
3.完善经营分析依据基础
首先,经营分析应当把握好了企业业务活动的各个重点,通过对数据的精准分析,及时发现业务经营活动中的各项问题。比如,企业利润降低的因素是由于业务经营导致,那么在进行经营分析时,就应当清晰描述出其原因。如:由于受到市场推广的阻力,产品在销售过程中,总销售量下降,造成企业毛利润下降,随后分析导致市场推广受阻的主要原因,并制定相应的策略。通过对数据信息变化原因的综合分析与展现,能够使得经营分析报告更具有实际效用,企业经营决策的方向也更加准确[8]。其次,企业经营分析需要确保业务数据量化。
4.提高经营分析信息水平
许多企业在开展了经营分析时,所采用的数据化手段只局限于Excel和PPT报告等简单形式,虽然此种形式能够直观地展现出企业的经营状况,但需要耗费工作人员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且数据的精准性也难以得到保障。因此,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也应当积极引入新的信息工具,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将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相融合,实现信息共享,充分发挥出大数据的作用。
5.促进企业内部业财融合
随着会计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进,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财务操作方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企业的发展更需要财务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以此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获取相应的发展机遇。高质量的经营分析报告能够使企业通过数据了解企业的经营状态,在业务语言的加持下能够讲述企业的经营状况,提高经营分析水平,而这些都需要分析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经营分析工作的开展,能够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精准信息,而经营分析需要覆盖企业各个经营活动环节,在设计相关框架体系时,应当从企业的战略角度出发,结合企业业务活动的开展方式,采取专业化的分析手段,实现业财融合,并在此基础上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经营分析质量,做出精准决策。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推动下,企业在开展经营分析活动时,也应当积极引进现代信息设备,积极向现代化与智能化方向发展,如先进的RPA、BI等,充分发挥出大数据平台的作用,实现企业数据信息的共享。
财务数据分析师CFDA(China Financial Data Analyst)
由中国商业会计学会颁发,通过全国统一考试的学员将同时获得商业数据分析证书,该证书是由人社监制,省级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签章颁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项职业能力证书》。
通过CFDA课程的学习,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和管理人员能够通过科学的指标体系和分析方法,结合企业财务数据,构建数据模型,对公司整体经营状况进行评估,向管理层和业务部门提供财务建议和决策支持,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