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生产经营,一般是以产品或是原材料的采购为起点,经过生产加工工序转化为库存商品,然后通过销售将商品进行销售,这个过程不仅是业务流程,也是资金流转的循环。
采购需要向供应商付款,支付资金换取实物,实物通过加工变为产成品入库,经由销售渠道再次转化为资金流入企业,接着这些资金会再次流出换取实物,形成资金流转的循环。这种循环的时间涉及向供应商付款的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商品入库到销售所经历的存货周转天数,销售到客户回款间隔的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想要让这三方面的资金运转更加有效率,就需要进行资金管理。
资金管理一方面可以通过资金来源和需求的预测来预警风险、进行预期控制,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管理为企业带来收益。
通过资金流向的梳理,可以清晰看到各类产品或项目的资金流入和流出,对资金流动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到提高收入或是控制成本方案,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利润率;在资金管理中还有一项不能忽视的影响因素是时间,那么加快资金在各环节流转的速度,就可以减少时间流逝所带来的损失,同样可以为企业增加收益。
1过度追求低成本的陷阱
在资金管理的环节,想要进行财务控制,我们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压低成本。提升收入可以通过产品的差异化来强化核心竞争力、精准把握客户需求增加客户黏性、选择合适的销售渠道来发挥营销的效用等方式,这些似乎都没办法和资金管理联系到一起。
而当财务进行资金预测时,我们更加直观看到的是下一个期间的资金支出,与同期、预算或是预期数据对比,如果超出了这些标准或者企业的现金流入不足以支撑这些支出时,最先想到的办法就是削减支出、控制成本费用。但过度节流、只考虑成本费用是否降低,反而会掉进陷阱。
如果我们只要求成本的降低,采购部门就可能会为了追求低成本而进行大批量采购,通过规模效应来得到供应商折扣。这时成本当然会下降,但这种采购可能是盲目的,因为它忽视了企业的生产能力以及销售能力。采购的大量原材料或商品会形成库存,增加储存成本和减值风险,占用了企业资金,影响整体的资金安排。采购部门的目标完成了,但同时可能打乱生产部门的计划、增加销售部门的压力,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超出采购所降低的成本。
所以为了避免这种盲目采购,部分企业会考虑将采购部门与生产以及销售部门的绩效目标进行绑定,按需采购、及时生产实际上是一种比较合理的资金管理方式。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确保成本可控,减少了企业可能承担的各项风险和隐形成本。
对于成本的控制,需要从源头进行思考。例如目前产品的单位成本较高,想要让成本下降,就需要根据成本构成来分析哪些是可以进一步改善的。如果生产环节中残次品率为10%,这就意味着生产的100件产品中,只有90件可以最终进行销售,残次品所产生的成本最终会分摊到90件合格产品中,成本自然就高。如果可以进行改善,将残次频率下降到5%,那么单位产品的成本就会降低,同时因为残次品影响导致所需要额外进行生产的备品数量也会下降,进一步降低成本。
有时候企业为了应付突发情况,会设置安全库存,安全库存的产品数量如果不进行控制,也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影响到企业经营时,安全库存的设置标准可能也需要进行调整。例如考虑特殊商品的季节性波动,淡季和旺季使用同样的安全库存标准就明显不合适;行业进入周期性波动或是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在行业或是产品进入衰退期时,标准也需要随之进行调整。
员工的熟练度或工作效率较低,会将生产环节的时间拉长,让企业付出更多成本,同时也会影响产品的质量,增加企业的风险,这时就可以考虑通过完善员工培训体系来加快员工适应工作的时间,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也可以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销售无法把握客户的需求,会增加销售环节的成本。例如定制化的产品如果不能精准理解客户的要求,销售人员需要反复与客户沟通确认,增加了沟通成本,同时因为客户不满意而进行反复修改,增加的返工成本,这种情况同样可以考虑通过员工培训来进行改善,以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
在资金的流动中寻找可以进行改善的成本源头,从根本上解决成本控制的问题,避免为了降低成本而“一刀切”,过度追求低成本会使企业的隐形成本增加,甚至陷入经营困境。
2资金管理不能忽视时间的影响
在财务管理体系中,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一个理论就是货币的时间价值,但在进行资金管理或是财务分析时,我们很可能会忽略资金的影响。
假如目前有两个方案,同样是100元采购的材料,可以花费1个月的时间进行粗加工,然后以150元的价格卖出,也可以花费2个月的时间进行细加工,再以200元的价格卖出,哪种方案对企业更有利?
我们可以计算一下两个方案的毛利情况,粗加工的毛利为50元,细加工的毛利为100元,看起来细加工为企业带来更多利润,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在计算中忽视了时间的影响。
粗加工花费1个月的时间,细加工要2个月,也就是进行细加工的时间里,企业可以进行两次粗加工,按照这个逻辑,同样是2个月的时间,粗加工两次获得的毛利为100元,看似与细加工的毛利相同。但粗加工毛利的资金流入分为两次,每个月都会有50元的资金净流入,而细加工只有在2个月结束才会净流入100元资金。
从货币时间价值的理论进行思考,因为存在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货币价值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逐渐下降,同样是100元,今年的购买力会高于明年的购买力,所以资金越早回收越有利。按照这个逻辑,粗加工相比细加工,可以在第1个月就收回50元,整体资金净流入的货币价值会高于细加工的情况,收回的资金可以马上进行再次的投入,资金使用效率提高,所以粗加工才是对企业有利的选择。
1个月与2个月之间由于间隔太短,货币时间价值造成的影响可能很小,但如果项目的时间是以年为单位进行计算的,时间价值的影响就会变得非常明显。所以我们不能忽略时间所带来的影响,时间会让货币价值下降,也会增加其他的潜在损失。
上面提到批量采购所形成的积压库存,存储成本上升;为了尽快销售,销售人员可能会给予客户更低的价格,折扣增加可能会导致销售费用增加或是收入下降;如果是具有时效性的产品,积压时间过长,库存会过期、变质、过季,出现明显的减值,甚至价值下降为0;库存周转的时间拉长,增加了外部环境变化的风险,例如监管政策、行业标准出台导致产品无法销售,行业竞争加剧导致价格暴跌等,这些也会对利润产生负面影响;整体的资金流转速度变慢,库存占用的资金成本增加,企业可能需要寻找外部资金来确保运营。
所以加速资金的周转,需要控制资金流转环节上的重要时间节点,避免资金占用时间过长,加速资金回流。一方面将采购与生产和销售绑定,按需进行合理采购,另一方面根据市场情况以及客户需求及时调整销售方案,比如只进行粗加工就马上销售,加速资金回流的同时也可以尽快将风险进行转移,确保企业的利益不受损失。
进行资金管理的基础,就是能够梳理清楚当前的资金流入和流出,它们所属的业务、产品、项目,以及它们的特性。然后在此基础上寻找可以改善的点。这种改善并非是简单粗暴的砍掉某些成本费用或是提出不合理的要求,而是需要根据特性进行区分和分析,结合时间所产生的影响,把重点放在对于整体资金流转效率的提升。
这种提升一方面是加快资金流转的速度,按照现金循环周期的计算公式,就是加快存货周转和应收账款周转,同时尽量拉长应付账款的周转时间;另一方面是需要提高企业应对变化的敏捷性,变化可能是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可能是内部环境的调整,越快地适应变化、在变化中寻找新的机遇,是确保企业持续发展的优势。
根据改善方案来对未来的资金情况进行合理预测,能够对企业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也能够提前发现资金风险,进行预警,避免出现资金流问题导致的经营困境。
资料来源:财务管理研究
财务数据分析师CFDA(China Financial Data Analyst)
考生通过规定培训课时,经考试合格,将获得由中国商业会计学会颁发《财务数据分析师CFDA(中级)专业能力证书》。
通过CFDA课程的学习,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和管理人员能够通过科学的指标体系和分析方法,结合企业财务数据,构建数据模型,对公司整体经营状况进行评估,向管理层和业务部门提供财务建议和决策支持,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