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财务分析,财务分析要怎么做才有用呢?
财务分析是财务的常规职能,也是财务人员的常规动作,并不难,也不深奥。
财务基础数据是财务分析的原料,而各类财务指标计算的公式,则是财务分析的内在逻辑。把分散或者集中在系统中的财务数据,在一定的口径和规则下,直接引用或通过初步的加工汇总,运用财务公式进行相应运算,得出结果指标,通过指标的上升下降、高低变化,异常走向,来判断企业健康程度,发展趋势,赚钱能力,业务张力,企业价值,就是财务分析,就是财务分析的存在价值。
财务分析是否有用,能否给出合理建议或者总结出趋势规律,是否有决策支持价值,有4个关键点:
1、作为财务分析原料的基础数据是否完整可靠,公允正确,反映客观事实。准确、完整、及时、规范的基础数据才是上等原材料,做好基础核算工作,夯实基础数据信息质量,是所有企业都免不了的基本功,就像练武之人扎马步一样。底子好,底子扎实,就有底气和力量,就是最好的内功;有了内功,再学点其他招式,就会产生酷炫的效果。所以财务分析的起点,仍然是基础核算,核算基础好不好,规范不规范,直接决定财务分析质量的高低,结论或者建议的可靠性。错误的数据,错误的前提条件,当然分析不出正确的结论,哪怕偶尔歪打正着,也不可能指引企业持续走向成功。
2、指标计算公式口径的科学与否。同样的基础数据,同样的计算公式,取数口径不同,行业不同,得出的结果指标往往也大有不同。比如,算成品或者原材料的周转天数,公式都是固定的,但是到底是取出库成本还是入库成本,维度到底要不要分成品和原料,还是打包在一起计算,也是大有不同的。
公式是死的,千篇一律的,但是如何运用,得结合行业实际和领导关切。千万不能刻舟求剑,生搬硬套,被套路套住。
3、理解指标内涵,有一定的数据敏感性,具备良好洞察力。指标出来了,如何看这些指标,如何通过指标的升降变化、趋势走向来得出财务洞察,给出诊断结论,进行职业判断,非常考验财务人员的眼光和内力。同样的数据指标,有的财务人做数据时没感觉,看数据也没啥感觉,看不到数据说明了啥的,看不到隐藏在数据背后的东西,而有的高手是能看到很多潜伏的信息的。对指标内涵理解的深浅不同,导致了这种差异。看到一些有用的信息,然后把这些信息,用通俗易懂善于理解的语言传递给相关方,引起他们重视,丰富他们的认知,引导他们采纳建议,采取改进动作,利用指标进行绩效考核,就达到分析的目的了。
财务分析一定不能仅仅财务闭门造车,自己嗨,受众面一定要扩大,一定要走出财务部,给老板看,给高管看,给投资人看,给银行看,这样才能放大财务价值。不然费时费力做一堆数据出来,算一堆指标出来,派不上用,不能影响公司绩效考核,那就沦为数字游戏了。
4、要懂业务,熟悉行业常识,懂业务特性,了解公司情况。财务分析指标就一堆数字,了解指标内涵可以帮助我们定位驱动因素,而了解公司情况,则可以更加精准定位问题,归结指标产生变动的真实原因,给出更加贴合公司实际的建议,提供更加可靠的决策支持力度。
财务指标依靠财务数据,财务数据来源于经济业务活动,经济业务活动来源于业务动作。凡动作,必留痕。财务数据作为业务活动末端的一环,财务人员作为整个业务链条偏后端的人员,一定要有穿越能力,有本事通过后端数据,看到业务前端发生了什么,看到整个业务全景如何,弄明白数据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做财务分析自然就能做得明白,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