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咨询电话

151 0105 1188

财务分析思考:预售期增加,退货率增长,谁才是受益者?

2024-07-17 08:30:15

浏览量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网购平台上的预售商品渐渐变多了。限量发售的商品需要在预售期间进行抢购,双十一和618都有设置促销商品预售,部分电子产品的新品发售也会增加预售环节,现在连服装都出现了预售,导致顾客买一件衣服需要至少等待7-15天才能发货,如果是汉服一类的服装,等待时间可能会更长。

预售期的增加引发了顾客的不满,退货率随之上升,顾客没有从中得到好处,商家似乎也有难言之隐,在整个销售链条中,谁获得了收益呢?

1

商家:进入退货率居高不下与保证利润空间的恶性循环

预售方式能够帮助企业减少库存积压。例如女装商品,设置15天预售期,商家在客户下单后依据颜色、尺码等信息向供应商下单,时间相对充裕能够确保在预售期到达之前进行发货,这样就不必提前进货。如果出现客户退货,退货商品在不影响二次销售的情况下,可以再次发出,相比一般销售方式,提升了存货周转速度。

部分电子产品采用预售方式推出新品,目的也是为了通过预测销量来进行产量的控制,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商品在仓库中停留的时间,加速存货变现的速度。

不必进行大批量的进货,意味着减少了资金的占压,避免在某一时点集中进货导致大量资金流出对现金流的影响,有利于小商家的持续经营。但预售期的出现,可能会导致现金回收周期拉长。

商家在客户下单后向供应商下单,可能需要支付一定比例的预付款,然后供应商生产后将商品发给商家,商家再寄送给顾客,顾客收货后确认,然后顾客支付的款项才能转到商家账户里。相比一般销售方式,预售方式的现金回收周期中增加了供应商生产的时间,如果出现退货,那么现金回收还会增加二次销售的时间,导致商家的现金回流速度变慢。

预售期的增加,会在无形之中增加顾客对于商品的期待,可能导致收货后对于商品的评价更加严格,或者顾客的冲动购物在预售期时变得冷静,购买欲望急剧下降,收到商品后退货的欲望增加,加之商品货不对板、颜色尺码不合适、商品存在瑕疵等常见退货理由,退货率出现增长。

退货率的增长会带来商家收入的下降,因为商品销售后只有在顾客确认收货时才能确认收入,中途退货是无法进行收入确认的。

同时退货增加也会对商家的存货管理提出挑战,退货事宜的沟通、退货商品的物流跟踪、退货商品的检查及入库,都需要人力或信息化系统进行支持,其中任意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企业成本增加。例如顾客选择仅退款、退货途中丢件、退货商品有污渍影响二次销售,都会增加相应的成本费用项目。

退货单数的增加,可能会影响商家在平台的店铺评分和信誉,严重时平台可能会扣除一定的店铺保证金,这也会成为商家的损失。

在预售期设置和退货率变化的综合影响下,企业的利润空间可能被压缩。收入下降的同时,退货可能需要商家承担快递费用、退货中的问题可能导致商家承担额外的成本、资金回收速度变慢,如果仅仅依靠存货周转速度的加快不能弥补这些损失,那么企业的利润就必然会出现下降。

这时商家为了确保能够继续经营,就会考虑利用涨价或是缩减成本来确保盈利,但无论使用哪种方式,都会引发顾客更多的不满,导致退货率进一步上涨,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2

顾客:为什么总是买不到合适的商品?

站在顾客的角度,首先是购物时的时间成本增加了。在购物平台挑选商品需要花费时间,而预售期的增加以及货不对板风险的增加,导致挑选商品需要关注更多的细节;预售期的出现,延长了顾客从下单到收货的时间;如果收货后不满意,顾客选择退货然后再在其他店铺选择商品,又增加了一部分时间。这样顾客购买商品的时间可能由原来的3天变成20天甚至更长,时间成本大幅增长。顾客在退货时,如果是因为自身原因对于商品不满意,还需要承担运费,增加相应成本。

如果不满意商品,由于金额较小顾客不选择退货,那么就会增加沉没成本,顾客付出的金钱无法换取相应的商品价值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这部分支出是无效的。虽然每次的损失都是很小的金额,但如果次数增加到一定程度,合计的损失金额也是很可观的。

在选择退货时,顾客会先行与商家进行沟通,商家需要顾客提供各种信息来判断是否可以进行退货,之后顾客还需要联系快递公司进行退货商品寄送,期间需要付出大量的沟通成本。

商家为了确保盈利而采取涨价策略,会令顾客在购买商品时付出更多的金钱,除去上述的隐性成本,顾客的直接成本也随之增加,影响顾客的购买决策。在综合各种因素考虑后,顾客可能会选择价格稍高但有现货的同类商品,降低购物风险,确保自身的利益不受损害。

3

供应商:订单量不稳定的负面影响

按照原本的销售方式,商家为了获取更多的折扣,会考虑定期批量从供应商处进行采购,利用规模经济来压低采购单价。但预售方式的出现,会促使商家将集中采购变为有需求才采购,这就会影响供应商的生产计划。

在订单量比较集中而且较为稳定的情况下,供应商能够依据现有资源合理安排生产,最大限度利用产能来创造收益,效率的提升能够降低单位产品负担的固定成本,确保利润稳定。但如果订单变得零散,生产量可能忽高忽低,在生产集中时产生无法满足需求,导致供应商需要寻找外部资源解决产能与需求量之间的差异;生产量小时,部分产能闲置导致边际贡献无法覆盖固定成本,企业利润受损。

即使供应商会对零散订单调整增加价格,所增加的收入可能也无法覆盖生产计划被打乱造成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一些小工厂,在缺少稳定合作量的情况下,所受到的干扰可能会对经营造成负面影响。

4

快递公司:寻找收入增加与工作量增长的平衡

在购物链条中,快递公司负责将商品由商家送往顾客手中,根据送货的距离、商品重量以及时限要求等进行收费,进而确认收入。同样,当顾客选择退货时,也是经由快递公司将退货商品从顾客手中送回到商家,也需要收取相应的运费。

所以退货率的增加,会增加快递公司的收入,同一件商品由于退货,快递公司会收取两次运费,即使依据商家的合作量会给予一定的优惠折扣,退货率增长带来的收入也足以覆盖折扣增加的费用,进而增加快递公司的利润空间。

但同时需要关注的是,退货增加也会增加快递人员的工作量。原本只需要送一次快递,由于退货就需要再次上门取货,本就安排的满满当当的送货时间再次被挤压。如果退货较多,中途又发生一些情况导致收取退货商品时间增加,就会影响其他商品的派送。受到影响的顾客可能会进行投诉,导致快递员被扣除相应的奖金或提成,工作量增加加上收入减少,快递人员的流动性可能会变强。

人员流动性加大会增加快递公司的人工成本,同时还会面临无法及时招聘到合适的人员的风险,导致现有员工的工作量进一步增加,员工负面情绪加重。人员交替过程中还可能增加丢件等风险,导致快递公司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赔偿。

所以快递公司需要考虑收入增加与人员工作量之间的平衡,适当增加快递员,确保快递工作正常进行,降低相关风险。

5

平台方:在矛盾中隐藏的一方

预售期引发了商家与顾客之间的矛盾,经常会在网上看到顾客的吐槽以及商家的辩驳,但在整个购物链条当中,似乎有一方被遗忘了,这就是购物平台。

商家的销售行为需要遵循购物平台制定的规则,也就是商家采用预售方式进行销售是被平台所允许的,只是平台对于不同品类商品的最长预售期限进行了一定的规则限制。商家采用何种方式进行销售,对于平台来说基本没有影响,平台只需要商家开设店铺、吸引客流,即可利用自己的方式来获取收益。

随着平台商家的不断增加,商家之间对于顾客的争夺变得激烈,在竞争之下部分小商家无法继续经营,而平台所提出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小商家的经营困难。只要商家继续经营,平台就能够收取店铺保证金,同时在商家的竞争中利用平台所持有的流量寻找变现渠道,提高平台自身的收入。

在顾客购物时,下单后即需付款,但款项并非支付给商家,而是汇入到平台所持有的第三方账户中,在顾客确认收货后,平台才会将款项转给商家。站在顾客的角度,这种方式能够降低网购的风险,防止商家不发货或跑路等情况出现造成损失。但站在商家角度,相当于平台占用了部分资金,拉长了商家资金回收的周期。平台占用资金期间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创造收益或转嫁风险,确保自身利益不受损失。

预售期的出现,可能是商家主动或被动进行选择的结果,它不仅仅对顾客造成影响,还会对购物链条中的各个环节产生影响,只是影响可能有好有坏。

在进行财务分析时,我们可以站在链条中的每一环节去分析影响所造成的结果,立场的变化可能会让我们得到不同的结论,也会发现在单一视角下被忽视的信息。

资料来源:漫谈财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