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家企业年报显示营业收入连年增长,利润率也很可观,可银行账户里的钱却不见多,甚至连供应商货款都延期支付。这种矛盾背后正是销售收到的现金与营业收入之间的本质差异。财务人都知道这是两个不同概念,但真正能利用这种差异看清企业经营真相的,并不多。
销售收到的现金与营业收入的核心分歧,首先体现在确认时间上。前者以实际收到现金为准,实打实反映企业落袋为安的资金;后者遵循权责发生制,只要销售行为成立,哪怕客户还没付款,也能计入营收。
这就给财务操作留下了空间,企业可以通过放宽赊销政策做大营收,但这些账面数字能否转化为真金白银,完全是未知数。当营收增长的同时,应收账款也在激增,这真的是企业经营向好的表现吗?
二者涵盖的内容也大不相同。销售收到的现金只算到手的钱,赊销、票据等都不在统计范围;营业收入则把所有销售成果都算进去,包括尚未兑现的应收账款。
这就导致一个现象,某些企业营收规模庞大,但现金流却捉襟见肘。如果只看营收指标,很容易高估企业的偿债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当行业环境恶化,客户拖欠货款,这些账面营收瞬间就会变成坏账,企业该拿什么应对危机?
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二者更是截然不同。销售收到的现金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没钱付工资、买原料,再高的营收也无济于事。而营业收入更多反映的是账面盈利水平,即便利润表好看,也不代表企业有足够的资金周转。
现实中,多少企业倒在资金链断裂上,而不是利润亏损。这难道不值得财务人反思吗?是否过度关注营收,而忽略了现金流这个 生命线?
财务分析不能只盯着一个指标。既要通过营业收入评估企业的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更要用销售收到的现金检验营收质量。
当二者长期背离,就要警惕营收造假或赊销政策失控。财务人在编制报表、做预算时,需要同时考虑这两个维度,才能判断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和财务风险。毕竟,能持续带来现金流入的营收,才是企业真正的竞争力。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