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咨询电话

400 6890 958

财务分析思考:小心规模经济的陷阱

2023-05-10 14:17:08

浏览量

image.png

规模经济是指大规模生产导致的经济效益,也就是认为随着产量的增加,单位成本会逐渐下降。

所以很多企业会快速进行业务扩张,通过开设大量新店、拓展业务团队规模、增加营销力度、收购同行业公司等方式增加企业的采购、生产量级从而形成规模经济,但最终的结果有好有坏。

有些企业确实通过这种手段快速占领市场,成为市场领先者,通过马太效应聚集了头部的资源,同时也降低了成本;而另外一些企业,盲目扩张带来的成本和资金压力让企业生存变得更加艰难,规模经济反而成为了规模不经济,拖累了企业的发展。

所以规模形成后,究竟会带来经济效应还是不经济效应,它们的差别到底在哪里?

1规模经济为什么会使单位成本下降?

批量采购折扣带来的单位变动成本下降

企业的成本可以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单位变动成本是产品的生产成本,如果是销售类企业,那么单位变动成本可以直接简化为产品的采购成本。

在采购的过程中,采购的量级会影响采购价格。一般情况下,供应商会给予采购量级大的企业更高的折扣,采购量级小的企业,可能只有较少的折扣甚至没有折扣。这种批量采购折扣,会体现在原材料、商品等实体产品的采购环节,运输、仓储等服务环节,也会有批量折扣。这种批量采购折扣,会让单位变动成本下降,让企业用更低的价格获取商品。

就像我们在超市买一盒粽子和企业批量采购粽子,零售价格可能按照建议零售价或是厂商参考价,促销时才会享受到一些折扣,而企业的批量采购,会按照批发价格,比零售价要低得多。同理,个人单独寄快递与网店批量寄快递,享受的价格也完全不同,因为网店的寄送量大,快递公司会给予更低的价格,这样才能吸引到客户。

销量增加使分摊的单位固定成本降低

除去变动成本,企业还包括固定成本,这部分成本与企业的采购量、销售量没有直接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是固定不变的。例如企业员工的固定薪资、房租水电费等维持企业经营的必要支出、研发类费用、固定资产采购等等,这部分成本是企业经营的必要负担。

企业的生产量或采购量上升,销量也随之增加,或者说因为销售量增长的需求才会导致生产量或采购量上升,此时固定成本总额可能不发生变化,按照固定成本除以销量的公式,单位固定成本就会降低,也就是因为销售产品的数量增加,导致分摊到每个产品上的固定成本降低了。

如果按照本量利模型来理解,收入-变动成本=边际贡献,盈亏平衡点就是边际贡献=固定成本的点,那么盈亏平衡点的销量=固定成本/单位边际贡献。当实际销量>盈亏平衡点销量时,单位固定成本就会开始出现下降趋势,规模经济发挥成本降低的作用。

专业化程度提升推动效率提高

专业化程度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人员的分工和配置更加合理,另一方面是员工发挥学习效应。

企业的业务规模扩大,就需要招聘更多的员工,这时想要企业可以正常运转,就需要进行合理的部门及人员的配置和分工,让各部门形成协同效应。合理的分工会让整体的流程运转更加顺畅,每个人都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性给企业发展带来贡献,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效率会得到提高。

同时企业的生产、采购、销售量的增加,会促使生产人员、采购人员、销售人员积累更多的经验,部分岗位会因为经验的增加而提升熟练度,也就是学习效应。生产人员的熟练度提升,会缩短单位产品的生产时间;采购人员的熟练度增加,可以更加快速精准地锁定合适的供应商,缩短采购谈判时间;销售人员的熟练度增加,让他们可以快速理解和抓住客户需求,让整个销售过程推进更加顺利。这种效率的提升减少了时间成本,增加了客户合作成功率,减少了企业沉没成本。

2规模经济一定会使成本下降吗?

假设目前有一家小企业,人员规模20-30人,因为人员较少而且业务单一,并没有明确的部门设置,大部分都可以直接向老板汇报,虽然公司规模小,但所在行业目前正处于上升期,所以公司盈利状况良好。

这时老板会想要让公司业务更上一层楼,所以制定了新的组织架构,招聘了相应的部门管理者和员工,认为更多的员工应该可以带来更多的收入。但实际上管理模式和风格并没有转变,原有的小企业模式让新员工不适应,同时新老员工产生矛盾。新兴行业的机会被更多企业看到,缺少进入门槛让大量企业涌入导致行业竞争加剧。负担的固定成本大量增加,但销售收入的增长却不及预期,规模经济没有形成,反而导致了单位成本上涨,形成了规模不经济。

上述的例子,可能在中小企业中非常普遍,规模经济并不一定会带来正面效应,也可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内外部因素导致变成规模不经济,也就是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成本反而上升。

行业特定以及业务模式制约

企业的采购成本是否会下降,除了采购量级的影响,还会受到企业议价能力的影响。当采购量级增加时,如果企业议价能力强,在交易中占有主导地位,那么就能够得到最优惠的价格。但如果出现供应商的数量少、企业的采购量在供应商处不具有影响、供应商提供的是关键性原材料等情况,企业的议价能力就会降低,这时采购价格可能与采购量级关系较小,导致企业的无法获取折扣,规模效应并不会发生。

单位分摊的固定成本是否会降低,与企业的销量有关,但对于某些特殊行业,销量的增长空间有限,对于采购的需求也有限,过度追求规模经济,反而会增加企业的成本负担。例如企业本身面对的就是小众市场,客户需求有限,而材料的时效性较强,大量采购会让材料形成积压,占用资金的同时也会增加材料过期等损失,增加企业成本,形成规模不经济效应。

就像企业看好某区域的餐饮市场,却忽略了市场细分,餐饮市场可以进一步分为中餐、西餐、快餐、日料、等等,中餐也要区分不同菜系,同一区域内细分市场的需求是不同的,忽略这些细分市场,会让企业做出错误决策,开设的新店面无法创造收益也无法形成品牌效应,反而会因成本增加对利润造成负面影响。

很多企业也会采取低价或是通过营销手段来快速占领市场,然后试图通过市场占有率来达成规模经济。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风险,低价招揽的客户大概率是对价格敏感的客户,这部分客户在企业价格优势消失时很可能会流失,而长期低价的品牌印象已经形成,后续想要扭转很难,如果在议价方面不占有优势,企业预计会持续亏损,无法扭亏为盈。

固定成本的范围制约

固定成本是在一定范围内不变的成本,一旦超出这个范围,固定成本可能会陡然增加,当销量的增长带来的边际贡献无法弥补固定成本增加时,单位分摊的固定成本会呈现上涨趋势。

举个简单的例子,上面提到的那个小公司,因为老板的决策,公司增加了中层管理者和大量员工,负担的人工成本随之增加,同时增加的人员导致需要租用新的办公室,房租、水电、办公等费用也会增加,这些都可以归类于固定成本增加,并且增长曲线陡峭,公司的成本负担突然加重。同时企业的销售收入增长没有达到预期,新招聘的人员工作量并不饱和,新增的边际贡献无法弥补新增固定成本,单位固定成本上涨,盈利状况反而不如扩张前。

所以想要达成规模经济,需要考虑固定成本所在的范围,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增加的固定成本是否可以弥补,如果不能弥补,就需要谨慎控制规模的量级。

管理者水平的制约

企业快速扩张对于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战略格局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如果管理者能力不足,面对快速发展的企业依然使用陈旧的小作坊式的管理模式,那么企业就会陷入混乱,管理效率随之降低,引发管理成本上涨。

管理者的专业水平和认知能力,其实决定着下属各部门负责人的水平,如果管理者认知出现偏差,各部门的分工、设置以及负责人的选择就会出现问题,引发企业内部的混乱。同时这种松散的管理方式,会让企业内部产生很多管理漏洞,增加舞弊风险。

业务的扩张和人员的增加需要企业内部有良好的管理机制的支持,缺少明确的流程制度或者过度的流程制度控制,都会影响各部门之间的配合。部门间缺少沟通、缺乏协作精神,会让业务的推进变得缓慢,影响与客户之间的合作关系,也会让部门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

管理的不利会造成人员流动性增加,导致人力成本以及员工的培训成本等上涨。人员的频繁变动也无法发挥学习效应,专业化程度降低会让管理成本增加。

缺少有效的管理方式,如果企业这时又通过收购、并购等方式来进行业务扩张,无法将收购企业进行有效的整合,很可能会出现收购企业资源流失、未察觉收购企业中存在的风险导致企业风险增加等无效收购的方式,不只无法形成规模经济效应,还会让企业陷入不利局面,承担额外的风险。

大多数时候,我们在财务分析或是财务预测中会强调规模经济带来的正面效应,忽略了其中潜在的风险,这种风险的忽视会让我们的分析和预测与实际情况产生偏差,进而影响管理层的决策。

所以面对规模经济,我们既要看到好的方面,也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来评估其中的风险,通过内部环境的改善以及依托于外部环境的战略调整来降低出现负面影响的概率,更好地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

资料来源:漫谈财管



财务数据分析师CFDA(China Financial Data Analyst)

考生通过规定培训课时,经考试合格,将获得由中国商业会计学会颁发《财务数据分析师CFDA(中级)专业能力证书》。

image.png

通过CFDA课程的学习,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和管理人员能够通过科学的指标体系和分析方法,结合企业财务数据,构建数据模型,对公司整体经营状况进行评估,向管理层和业务部门提供财务建议和决策支持,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