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实现架构上,“业财横向一体化”通常有如下四种模式:
架构模式一:从业务作业中,依据事先抽象出的标准化作业类型,产生业务凭证,并且根据记账规则自动生成财务凭证,流向总帐报表。这是会计分录的生成和记账过程。
到了总帐后,到期末,还需经过关联交易处理、固定资产帐处理、手工收入确认、对账调整等一系列关帐动作,生成当期的财务报表,也就是所谓的“记录到报表”的流程。这种业务和财务的自动化记账,就是经典ERP的基本原理。这种方式适合业务模式较为标准、ERP系统本身的业务模块能够覆盖大多数业务作业的企业。
架构模式二:在业务平台方,开发出一个向财务系统“喂数”的平台,也就是,根据业务类型进行抽象,从业务交易中生成标准化的业务凭证;而另一方面在财务系统方,开发出一个“接数”的通用接口,根据会计核算规则生成相应的财务凭证,这个接口也称为“会计引擎”,通过可配置的模版,可以接收各种类型的业务凭证。这种方式适合业务类型复杂、不断会有新业务类型产生、ERP系统本身的业务模块无法覆盖部分业务作业的企业。
架构模式三:这种方式有个比较“厚”的业财转换机制和系统。早期的国产财务软件采用了一个“会计平台”,来实现手工记账过程的数字化。90年代,会计记账方式就是把一项业务活动的若干原始凭证归集汇拢,例如发票、出库单或者收款单等,手工填制一份封页,把摘要信息、若干条借贷分录等在封页上写好,然后抄到对应科目的帐簿上。而“会计平台”大多是将手工帐的封页变成了线上表单,做得强大的,可以配置出多种核算方式和核算规则,体现了记账的“灵活性”——既能适应管理水平较低的企业,也可以用来满足业财一体化要求较高的企业的需求。不过由于技术限制,早期这类财务软件的数据库表和界面表单是绑定的,和业务系统集成以及数据追溯的能力较差。
近年来随着技术发展,有些新的解决方案采用大宽表、数据仓库等技术来支持“会计平台”,这种方式由于介于业务系统和总帐系统之间,经常被称为“财务中台”。
这种架构适用于大型集团总部的财务系统、管理比较薄弱或者业务多变的企业等场景。
企业在实施业财融合数字化时,应该根据自身业务情况,以及管控要求来选择合适的架构策略。传统ERP有可能不能适应今天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但有些厂商一味强调灵活、创新、解耦,而忽视了业财融合本身的严谨性,也是不可取的。来源:互联网
财务数据分析师CFDA(China Financial Data Analyst)
考生通过规定培训课时,经考试合格,将获得由中国商业会计学会颁发《财务数据分析师CFDA(中级)专业能力证书》。
通过CFDA课程的学习,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和管理人员能够通过科学的指标体系和分析方法,结合企业财务数据,构建数据模型,对公司整体经营状况进行评估,向管理层和业务部门提供财务建议和决策支持,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