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咨询电话

151 0105 1188

药企财务“升值计”

2023-06-30 14:17:12

浏览量

“拿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这是流传在财务人员圈子里的“自嘲”。

翻开某招聘网站,搜索“财务”,薪资基本在3千到5千这个区间。与收入不匹配的是财务往往有着较高的职业风险。财务标错小数点、转错款、写错一个字全部重来的“事故”每天都在上演。

但这些对药企的财务人员来说,都只能算小麻烦。医药行业为什么面临“最严监管”?恐怕是因为里面的问题足够多、足够大。

在药企合规推进过程中,大众的眼球多被“带金销售”“商业贿赂”“权色交易”等“劲爆”新闻所吸引。而作为财务管理的实际执行者——财务人员,往往被忽略了。

近期,一哥走访了多位药企财务人员,令人意外的是,经过交流,其实是打破了我以往对财务人员的刻板印象。他们并没有墨守陈规,而是积极创新。他们也渴望跳出框架,对传统模式的弊端Say No。

一场药企财务的积极“突围”,正在上演。

1

“跳出来”

回头看,2017年“两票制”落地确实是中国医药行业的分水岭。大大小小的医药公司经历了一轮残酷洗牌,大包模式行不通了,推广和销售必须分离。“发票”成了代理商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财务只认票,有票才能走款。”有着药企多年财务管理经验的白女士说。

但很快白女士就发现,代理商拿过来的发票“名目”五花八门,调研费、会议费、营销费、培训费什么都有,但又拿不出对应的业务材料来佐证这些费用发生的真实性。

“这就存在虚开发票的风险,如果查起来,公司也是要受牵连的。”

而最头疼的还要数和代理商们“斗智斗勇”。

“有的代理商为了早一点拿到费用,也会做出‘让步’。不就是签到表、会议照片嘛,行,拿一张纸,歪歪扭扭地写上十几个名字,再复印一份给你。或者用一个老式的诺基亚手机,图片拍得巨模糊,打印成黑白的文件交过来。态度十分诚恳,但做法十分粗糙。”

代理商不认为自己有错,反而十分委屈,有时甚至会认为是财务故意刁难:“她只告诉我这么做不行,但没有给我一个其他的解决办法。那我的业务还做不做了?”

代理商的性格大多比较强势,说话也很直接。但企业的模式要转型,不是一句话就能解决的。

“领导们要做顶层设计,执行的人要梳理各个环节。财务部门是否要介入业务?与业务部门如何衔接?责任范围如何划分?其次,要做到合规,就必须改变代理商们已有的推广模式,要符合更精细化的要求。除了这些,财务的日常工作要正常进行。”白女士坦言,“这些压力已经超出了财务应该承担的范围。”

在这些问题得到解决之前,财务始终要在公司和代理商之间周旋,而且常常是里外不是人。

“领导肯定不希望业务受影响,要求财务人员尽力去跟代理商协调、沟通,但有些问题本身就是无解的,除非跳出(原有的框架)来。”

但留给药企犹豫的时间不多了。2017年4月起,全国各地陆陆续续公布虚开发票大案,涉案金额较大的企业中多半是医药企业,其中涉案金额巨大的一家药企甚至逃税金额接近百亿元人民币。

“税务严查时期,每天都能在群里看到某地某家企业‘爆雷’了。我在这些新闻里会格外关注是否有财务人员受牵连的情况。那时一度想要转行,如果公司不愿意跳出来,那只能我先跳出公司了。”白女士感叹到。

2

“鸡飞狗跳”

接到税务局电话之前,刘先生正在核对当天的工资表,审核无误之后需要报给领导审批签字。按公司规定,其他日常报销费用如差旅费、加班费、培训费等都需和工资一起发放。

刘先生至今已有8年的财务工作经验,他几乎只需扫一眼就能知道这笔报销有没有问题。果然,在他马上要处理的费用中,其中一笔会议费用明显超过了公司的费用标准,业务人员提交上来的参会人员名单、费用明细和费用报销单略有出入,正当刘先生准备驳回这笔费用时,电话响了。

“合规和受到稽查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企业合规了,也有可能受到稽查。那段时间我们公司的业务做得比较好,涉及的金额比较大,可能是触到了税务局的风险警示。”

刘先生此人不苟言笑,说话做事都是一板一眼。当我约他到公司楼下的咖啡馆聊天时,他坐下前的第一句话是:“开票了吗?”

面对税务稽查的通知,他没有慌乱,自认为平时的工作做得足够细致,公司对代理商管得也比较严,只要按要求把材料提交上去,这事很快就过去了。

但问题恰恰就出现在“材料”这一步。需要提交的材料太多、太杂,包括但不限于:营销人员报销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明细、票、合同、银行付款凭证、费用报销单,还包括发票内容与会议日程、参会人员、会议地点等要素是否相符等等。

“这些东西要找出来不难,难的是要一一对应,而且要快。税务局只给了三天时间,但是所有的材料堆到一起就有十米高。所有内勤人员都来帮我们整理资料,但很快发现,如果对业务情况了解得不够,问题还是很多。那几天我们几乎是24小时工作,忙得鸡飞狗跳。”

税务局检查的重点是围绕业务的真实性,查看合同、业务、发票、资金能否相互对应一致。通过这次稽查,刘先生发现,针对业务人员推广行为的过程管控,依旧存在人员组织关系、流程设计上的漏洞,这些都是需要企业进一步整改的侧重点。

“以前我们说合法、合规,现在的要求是还要合理。营销费用的预算标准,推广过程管理工作,推广活动完成标准,费用拨付的依据等等,全是一个一个的细节。”

聊到这里,刘先生陷入沉思,似乎还在回味税务稽查时被工作量压得几近“情绪崩溃”的后怕。最后他抛出一个问题:“财务应该如何推动业务?”

03

“天花板像地板一样低”

35岁的张先生也有类似的迷茫。他在某药企担任财务主管,今年公司新增了一个岗位,财务BP,但这个岗位并不归属财务部,而是归属总经办,直接向总经理汇报。

这让张先生心里不是滋味,“第一次对自己的价值产生了怀疑。”

经过张先生的观察,财务BP有一大半时间都是和业务人员“混”在一起。而这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道“奇观”:财务BP牵头给公司市场部和代理商们做业务培训。

旁听会议后的张先生有些郁闷,“对方提出来的很多想法,我都有想过。但我始终觉得,财务就是财务,不要对业务介入过多,业务主要还是业务部门来负责。财务的主要工作是做好票据核对、费用核算、费用标准把控等,至于追踪业务动态这些,不应该是我们来管。”

但是财务BP的出现,的确让张先生看到了财务岗位的另一种可能性。

深入业务一线,梳理和优化业务财务流程,在业务前端快速识别和规避风险,为业务部门提供良好的财务支持和服务,用财务专业帮助业务部门解决问题。

既懂财务,又懂业务,发展空间更大。突出的财务BP未来可晋升至财务总监或者首席财务官,由于兼具对公司业务和财务的了解,部分财务BP甚至可最终向CEO发展。

“如果只是做财务核算,职业天花板像地板一样低。”张先生表示。

04

“事业最终是由人来完成”

当前,越来越多的药企加速迈进数字化转型,合规性要求的升级是驱动企业转型的主要动力之一。

在帮助药企引入数字化推广合规管理平台的过程中,陈女士接触了很多药企财务人员,他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喜忧参半。

喜的是,通过一套标准化的工具和流程,可以帮助他们解决业务人员和代理商们长期存在的业务过程管控、证据链留存和票据管理的问题。

忧的是,这样一来,财务管理的范围扩大了,与业务链接更紧密。短期内增加了工作量,不仅要学习一套新的系统和流程,更重要的是需要适应角色的转变。

“财、税是药企合规管理体系的核心,与此同时,它必须围绕业务真实性来展开,必须形成‘合同流、信息流、资金流和发票流’四流一致,因此,业财融合是趋势。药企财务管理要深入业务,而且财务工作要前置,梳理业务流程,随时对流程进行调整,为企业降本增效。对个人发展来说,深入业务,才能更好地实现从财务到财务BP的职业转型。”

在谈及系统的设计思路时,陈女士说:“我们会把使用频率最高、需求最大的功能及时和技术人员沟通,他们再去做技术优化。我们会梳理财务逻辑,拆解成每个具体的功能模块,如个人完税、费率计算、材料编码化、服务报告自动生成等等。其实系统最早的用户是我们自己,我们在使用过程中切身感受到财务工作的需求点,后面都会反馈到产品功能的优化上。”

陈女士是所有受访对象里最年轻的一位,她是一名“Z世代”,95后,他们一出生就与互联网技术无缝对接。在她看来,医药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已经“大大落后”了。

“要问的不是为什么要转型,而是为什么还不转型?”她说,“我希望我站在财务人员的视角,能让药企合规管理落到实处,落到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中来,帮助他们提高工作效率,减轻职业风险,充分实现自我价值。因为说到底,一切事业最终都是由人来完成的。”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