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资金币资金(英文Money)是指企业拥有的,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货币资金是企业资金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先决条件。现金为王的原则贯穿于企业各种经营决策中。货币资金是企业流动性最强、最有活力的资产,同时又是获利能力最低,或者说几乎不产生收益的资产,其拥有量过多或过少对企业生产经营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货币资金分析应关注以下几方面:
1.分析货币资金发生变动的原因
第一, 销售规模的变动。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是取得货币资金的重要途径,当销售规模发生变动时,货币资金存量规模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动,并且二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第二, 信用政策的变动。销售规模的扩大是货币资金增加的先决条件,如果企业改变信用政策,则货币资金存量规模就会因此而变化。例如,在销售时,企业提高现销比例,货币资金存量规模就会变大些;反之,货币资金存量规模就会小些。如果企业奉行较严格的收账政策,收账力度较大,货币资金存量规模就会大些。
第三, 为大笔现金支出做准备。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大笔的现金支出,如准备派发现金股利,偿还将要到期的巨额银行贷款,或集中购货等,企业为此必须提前做好准备,积累大量的货币资金以备需要,这样就会使货币资金存量规模变大。
第四, 资金调度。一般来说,企业货币资金存量规模过小,会降低企业的支付能力,影响到企业的信誉,因此而负担不必要的罚金支出等,或因此而丧失优惠进货的机会及最佳投资机会等;反之,如果货币资金存量规模过大,则会使企业丧失这部分资金的获利机会,影响企业资金的利用效果。企业管理人员对资金的调度会影响货币资金存量规模,如在货币资金存量规模过小时通过筹资活动提高其存量规模,而在其存量规模较大时,通过短期证券投资的方法加以充分利用,就会降低其存量规模。
第五, 所筹资金尚未使用。企业通过发行新股、债券和银行借款而取得大量现金,但由于时间关系而没来得及运用或暂时没有合适的投资机会进行投资,就会形成较大的货币资金余额。
2.分析货币资金规模及变动情况与货币资金比重及变动情况是否合理
货币资金是企业资产中的一项特殊资产,其特殊性表现在货币资金是满足企业正常经营必不可少的资产,但它又是几乎不产生收益的资产。货币资金存量过低,不能满足日常经营所需;存量过高,既影响资产的利用效率,又降低资产的收益水平。特别是,过多的现金给予管理人员浪费资源的便利条件。因此,企业货币资金存量及比重是否合适应结合以下因素进行分析:
第一, 企业货币资金的目标持有量。企业货币资金的目标持有量是指既能满足企业正常经营需要,又避免现金闲置的合理存量。企业应根据其日标持有量,控制货币资金存量规模及比重。
第二, 资产规模与业务量。一般说来,企业资产规模越大,业务量越大,处于货币资金形态的资产就可能越多。这里的业务量,不但包括现有业务,还包括潜在的投资机会。企业会为可能出现的潜在业务而储备一定量的现金。
第三, 企业融资能力。如果企业有良好的信用,融资渠道畅通就没有必要持有大量的货币资金,其货币资金的存量与比重就可以低些。
第四, 企业运用货币资金的能力。如果企业运用货币资金的能力较强,能灵活进行资金调度的,则货币资金的比重可偏低。
第五, 行业特征。其行业性质决定,处于不同行业的企业,其货币资金存量与比重会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