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应该遵循的原则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只要是学过基础会计的人,都应该知道。但这句话看起来简单,所以非常容易被忽略,但它又始终贯穿于财务的工作中。
记账核算的时候,借贷相等才能生成凭证;编制财务报表,报表平衡且通过关联性检查才能保证准确;进行财务分析时,更需要关注到变动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挖掘出影响因素。
这个基本原则反映在财务报表上,就转变为两个公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利润。财务造假也要遵循这个基本原则,只是修改了其中的部分数据,但无论怎样修改和虚构,这两个等式是不会改变的。
财务造假的目的无外乎几种,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通常是为了对外制造一种“公司业绩良好”的假象,用以支撑股价,确保大股东利益;非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则大部分是为了逃税,或者是为了申请、维持某些特殊资质,申请补贴或贷款等等。
在财务造假的过程中,修改某一项数据,会引起连锁反应,最终通过两个基本的等式,达成财务报表的平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制造出更多收入、利润的上市公司
上市公司都会通过虚增收入来增加利润,每年证监会都会披露一些重大的财务造假案件,例如乐视网、康得新、北京文化等,还有一些在海外上市的公司,也会面临做空机构的挑战,从而引发大众的关注,例如瑞幸咖啡。这些企业的财务造假案件,最先被大家关注的就是收入的虚增。
按照两个财务报表的基本等式,我们可以思考一下,收入增加会引起怎样的变化。
收入增加,如果成本不增加,毛利率就会出现异常,所以收入增加通常伴随成本增加,只是成本增加的幅度不一定与收入增加幅度相同,目的是为了控制毛利率。假如在此情况下,费用不增加或是小幅度增加,那么利润就会虚增。
同时收入增加,意味着现金流入或是应收账款也要增加,在资产负债表上体现的是资产增加;成本增加可能导致现金流出或应付账款增加,在报表中体现为资产的减少或是负债的增加;利润增加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这样达到资产负债表的平衡。
但随之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虚增收入,如果同时虚增现金流入,在审计过程中需要对银行存款余额进行询证,企业可以伪造相应的银行余额表以及银行印鉴,但风险较大,容易被发现;如果虚增应收账款,这部分应收账款是永远无法收回的,不能长期挂账,如果后续想要清理只能选择计提坏账,这种方法明显也存在问题。
所以为了解决虚增收入带来的资金和应收账款的问题,上市公司可能采取两种方式来消化虚增的部分,通过关联交易达成循环,或是想办法将虚增的钱再花出去。
关联交易所选择的关联公司,大概率不会是让人一眼就能看出的具有股权关系的公司,而是利用其他的方式形成的隐蔽的关联公司。关联公司的角色可以是客户,也可以是供应商。假如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企业A虚增收入1000万,产生了1000万的现金流入,然后再把其中800万作为供应商货款支付给关联企业B,产生了现金流出。从银行存款来看,现金流入和流出都是真实存在的,而关联企业A和B都属于非上市公司,不在公众的监控范围内,A、B两家公司可以再通过一些方式让资金在两家企业间流动,这样就形成了资金循环,可以利用1000万元不断的循环来虚增收入和利润。当然我举例的情况非常简单,实际操作可能会更为复杂,但无论简单或复杂,遵循的逻辑和想要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
另一种方式是将虚增的资金花出去,上市公司可以在虚增收入成本的同时虚增费用,例如瑞幸财务造假中虚增的营销费用,这样会让资金减少,但也会带来利润的下降。如果企业需要利润保持增长,那么虚增的资金可能会变成资产,例如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通过虚报长期资产的价格来消化虚增资金;也可能进行虚假的对外投资,例如收购隐蔽的关联公司,在账面形成长期股权投资。
这些虚增的资产最终都要想办法消耗掉,从而达成报表的平衡。例如有部分企业基于行业特性,存货本身就难以计量,这样就为财务造假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条件,比如獐子岛年年出逃的扇贝。也有些企业会通过各种意外事件来将存货进行清理、或是将资产进行报废。在收购关联公司的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商誉,后续年度通过商誉减值来将虚增部分消化掉。
所以在查阅资产负债表时,需要关注资产质量。长期积压未计提减值的存货、因为意外报废的大量资产、烂尾的在建工程、高额商誉,这些信号可能并不意味着企业存在财务造假,但却提示了企业目前存在经营风险。在进行财务指标计算时,需要剔除低质量资产后再进行考虑。
因为财务造假遵循了财务最基本的原则,达成了等式的平衡,所以单独查阅财务报表,外人很难确认企业是否存在财务造假的事实,只能对某些数据发起质疑。在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过程中,负责进行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也担任了关键的角色,因为有些低级的造假手段,通过审计程序是完全可以发现的。所以近几年频繁爆出的财务造假事件,给部分会计师事务所也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要隐瞒收入、利润的中小企业
与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思路完全相反,非上市公司,特别是中小企业,都是在想方设法隐瞒收入和利润,目的是减少企业缴纳的税款。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很多小公司会设立两套账。例如公司存在多个收款渠道和账户,有公司的银行账户、有老板的个人银行账户、也有支付宝和微信。外账只用来记录公司账户收款的部分,这部分正常开票确认收入,缴纳增值税和附加;对于老板个人账户以及支付宝、微信等非银行渠道收到的款项,不在外账中记录,不开票也不缴纳增值税及附加,只在内账进行记录。这样企业的收入就被隐瞒一部分,成本费用全部正常记账,在外账显示的利润会出现亏损,此时不必缴纳企业所得税。外账也可以说是税务账,内账记录的才是企业真实的经营情况。
除了通过隐瞒收入来减少利润,根据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的等式,增加成本或费用也可以减少利润。但成本费用需要采购合同或是发票作为入账依据,有些企业会铤而走险,从其他途径购买发票计入成本同时进行进项税抵扣,这样既可以降低增值税及附加,同时可以增加成本,降低利润,减少企业所得税的缴纳。
还有的中小企业进行财务造假,可能只是编制一份虚假的财务报表,通过对报表数据的调整和美化来申请一些资质或是申报补贴。这种财务造假比较简单,可能都不需要调整具体的账目,只需要调整报表的某些项目,让关键性财务指标看起来符合标准,例如收入规模、利润率水平、资产负债率水平等等。甚至某些机构会协助进行调整并且帮忙出具审计报告,但随着资质审查愈加严格,想要这样简单的进行造假会变得困难起来。
最近爆出的一些网红税务问题,实际上我认为也算一种财务造假。通过收入性质转换来让企业适用较低的税率,通过税收洼地的优惠政策来进一步降低税负。这类型行为给予我们的警示一方面是要复盘企业目前的筹划方式是否合理,另一方面也要谨慎思考和判断目前市面上各类机构推行的筹划方式是否真的适合企业的业务以及是否真的合法合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各类企业的财务造假方式和手段可能各不相同,但万变不离其宗,都离不开财务的基本原则和等式。一个科目数据的变动必然会引起其他相关联科目的变动,这些变动体现在报表中,通过对于报表关联数据的分析以及明细数据的查阅,就可能会发现其中存在问题的部分。资料来源:漫谈财管
财务数据分析师CFDA(China Financial Data Analyst)
由中国商业会计学会颁发,通过全国统一考试的学员将同时获得商业数据分析证书,该证书是由人社监制,省级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签章颁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项职业能力证书》。
通过CFDA课程的学习,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和管理人员能够通过科学的指标体系和分析方法,结合企业财务数据,构建数据模型,对公司整体经营状况进行评估,向管理层和业务部门提供财务建议和决策支持,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